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今天     
瀏覽人次:1658 收藏人次:5067745
1.說話時的這一天。如:「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
2.現在、目前。如:「今天的世界,已是資訊電子的天下。」
    
瀏覽人次:17672 收藏人次:14745854
2.一晝夜的時間。如:「昨天」、「今天」、「大後天」、「一天」。
    
瀏覽人次:8948 收藏人次:5653929
現在的、當前的。如:「今天」、「今年」。
一丘之貉     
瀏覽人次:97412 收藏人次:11595381
上秦朝的君主一樣,因為聽信小人而殺害忠貞大臣,結果遭到亡國的噩運。如果當時秦朝的君王肯採納忠言,也許今天還是秦朝的天下呢!從古到今的國君都喜愛聽信小人的話,真像出自同一山丘的貉(ㄏㄜˊ,一種形似狐狸的野獸)一樣,沒有什麼差別。」楊惲如此借古諷今,實在是太猖狂無禮了!宣帝聽了很生氣,就將楊惲免職。後來「一丘之貉」由此演變而來,用來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
杯水車薪     
瀏覽人次:86542 收藏人次:3240989
於是不但消滅不了不仁的事物,反而助長它們的氣燄,最後還會弄到自己被滅亡。孟子這段話的意思,就好像我們今天有一些為善的人,只注意到善名,並沒有真心誠意要去行善,於是對於不善的事情,就會說:「我也盡到行善的一份心了,但是因為社會上壞人實在太多了,所以我也沒有辦法。」本來善絕對可以勝惡,邪絕難勝正,但是假如社會上充斥了太多虛浮的善,善就會微弱到只剩一杯水的力量,邪惡的勢力當然會越來越大,最後是不是就會反過來,把善的勢力給取代了呢?由此看來,孟子「杯水車薪」的比喻是很具警惕意義的。後來這句成語多用來比喻力量太小,無濟於事。
揠苗助長     
瀏覽人次:81815 收藏人次:6891484
戰國時,大思想家孟子曾經舉宋人揠苗助長的故事來說明,養浩然正氣是必須藉由經常積累正義所產生,而不是偶然行義就可以得到的。要將行正義之事牢記於心,卻不可用不當的手段助長它。他說:宋國有一位農夫,一直擔心他的秧苗長不大,就到田裡把所有的苗都拔高一點。疲憊地回到家後,告訴家人說:「今天真是累死了,我幫助秧苗長大了。」他的兒子聽了,連忙跑到田裡一看,那些秧苗都已經枯死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揠苗助長」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使用不當的手段以求速成,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嗤之以鼻     
瀏覽人次:75441 收藏人次:5533983
「嗤之以鼻」的「嗤」有譏笑之意。今天在用「嗤之以鼻」這句成語時,特別強調用鼻子出聲來嘲笑別人,表示鄙視與不屑。這四個字的組合,目前可以看到較早的文獻資料是晚清小說《黃繡球》。清朝末年,中國社會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各方面都產生了劇烈的變化,婦權問題也逐漸受到矚目。《黃繡球》這部小說就是在描述當時婦女生活的狀況,以及新女性從事改革運動的困難,並藉以反映當時新舊社會交替之下,中國婦女爭取婦權的艱辛歷程。小說的重心特別擺在「放足」與「讀書」兩個當時婦女最急須改善的問題上,而「黃繡球」便是這部書的主角。原本是舊時代婦女的她,因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開始從事婦權的改革運動。先從鼓吹婦女解放纏足開始,進而興...
妄自菲薄     
瀏覽人次:72099 收藏人次:5584229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據《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引)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德)〔聽〕,以光先帝1>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2>,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注解〕
(1) 先帝:指劉備(西元161∼223),字玄德,河北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討黃巾賊有功,遂為安喜縣尉。密...
魂牽夢縈     
瀏覽人次:61522 收藏人次:6284788
縈,旋繞。魂牽夢縈形容十分掛念、思念的樣子。如:「在外飄泊多年,今天他終於回到魂牽夢縈的故鄉。」也作「魂縈夢牽」。
櫛風沐雨     
瀏覽人次:61235 收藏人次:4906263
近義:披星戴月,風吹雨打,風餐露宿反義:飽食終日,養尊處優辨似: 櫛,音ㄐ|ㄝˊ。梳理。不可寫作「節」。 「櫛風沐雨」及「風餐露宿」都有在外勞累艱苦的意思。 「櫛風沐雨」側重於到處奔波的辛勞;「風餐露宿」側重於生活行旅的艱困。 櫛風沐雨 風餐露宿 辨似例句 ○ ㄨ 要不是那些工程人員~,日夜趕工,今天我們哪有捷運可搭乘? ㄨ ○ 這個流浪漢無家可歸,只好~流落街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