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似乎     
瀏覽人次:3940 收藏人次:2348948
好像。《儒林外史》第四回:「但世先生為安葬大事,也要到外邊設法使用,似乎不必拘拘。」《紅樓夢》第五三回:「這樣針蹟說一『繡』字反似乎唐突了。」
    
瀏覽人次:23140 收藏人次:4089454
詞綴。用於詞尾。如:「幾乎」、「似乎」。
    
瀏覽人次:13603 收藏人次:3950993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
暴殄天物     
瀏覽人次:81612 收藏人次:4858471
殄,滅絕。天物,鳥獸草木等自然界生物。暴殄天物語出《書經.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指殘害各種生物。唐.杜甫〈又觀打魚〉詩:「吾徒胡為縱此樂,暴殄天物聖所哀。」宋.陸游〈廣德軍放生池記〉:「至於後世德化弗行,厲禁弗施,廣殺厚味,暴殄天物。」亦可喻糟蹋物力,不知珍惜。《紅樓夢》第五六回:「若不派出兩個一定的人來,既許多值錢之物,一味任人作踐,也似乎暴殄天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就是衣服一層,平素不肯穿一件綢衣;兄弟做了上去,請老人家穿,老人家非但不穿,反惹了一場大罵,說是暴殄天物。」
白駒過隙     
瀏覽人次:70285 收藏人次:4975579
,似此遷延歲月,何日恢復中原乎?」姜維跟隨諸葛亮北伐四次,以一統中原為志業,此話中便表達出他的急切,似乎唯恐時間過得太快,志業未竟而身先死。後來在《金瓶梅詞話》第二回中亦有:「白駒過隙,日月攛梭,纔見梅開臘底,又早天氣回陽。」同樣是用「白駒過隙」來說時光流逝、時令變遷之疾速。
大智若愚     
瀏覽人次:61327 收藏人次:3944334
具有極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平庸。明.李贄《焚書.卷三.李中谿先生告文》:「蓋眾川合流,務欲以成其大;土石並砌,務欲以實其堅。故大智若愚。」也作「大智如愚」。
反求諸己     
瀏覽人次:48343 收藏人次:1275107
參考詞語︰反求諸身注音︰ㄈㄢˇ ㄑ|ㄡˊ ㄓㄨ ㄕㄣ漢語拼音︰fǎn qiú zhū shēn釋義︰猶「反求諸己」。見「反求諸己」條。
01.《禮記.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02.宋.朱熹〈答劉子澄書〉:「願老兄專以聖賢之言,反求諸身,一一體察,須使一一曉然無疑,積日既久,自當有見。」
栩栩如生     
瀏覽人次:44505 收藏人次:4311507
近義:活龍活現,維妙維肖,躍然紙上辨似: 栩,音ㄒㄩˇ。栩栩,生動可喜的樣子。不可寫作「徐」。 「栩栩如生」及「活龍活現」都有極為逼真的意思。 「栩栩如生」側重於不會動的東西似乎有了生命;「活龍活現」側重於讓人覺得似乎看到了實品。 栩栩如生 活龍活現 辨似例句 ○ ○ 這些~的蠟像,簡直就和真人沒兩樣。 ㄨ ○ 我本來不信鬼怪之事,可是看他說得~,倒讓我有幾分相信。 「栩栩如生」及「維妙維肖」都有極為逼真的意思。 「栩栩如生」側重於不但逼真且有生命力;「維妙維肖」側重於不但逼真且極為精妙。 栩栩如生 維妙維肖 辨似例句 ○ ㄨ 《紅樓夢》中把一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寫得~。 ㄨ ○ 她長於女扮...
門可羅雀     
瀏覽人次:43376 收藏人次:2166897
每天家中賓客亦是絡繹不絕,把大門擠得水洩不通。但當他失去官職後,就不再有人造訪,門外冷冷清清,空曠得似乎可以張開用來捕捉鳥雀的大網。後來,他又官復原職,昔日的賓客又再度登門了。這一失一得、一貧一富交替所形成的不同景況,讓翟公看透了世情,識清了這世態炎涼。《史記》作者司馬遷以翟公的這段史實,表達了對官場中人情冷暖之感慨,更說到:「夫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意思是說:像汲、鄭這樣出色的人,都會遇到這種冷暖的待遇,何況是一般人呢?司馬遷恐怕也反應自己當下的心情吧!後來「門可羅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做官的人失勢後賓客稀少的景況。亦可用以泛指一般來客稀少、門庭...
故步自封     
瀏覽人次:41456 收藏人次:3253887
此典出自於《莊子.秋水》,然「故步」一語,《莊子》原書作「故行」。見「邯鄲學步」。
(2) 髣髴:似乎、好像。
(3) 匍匐:音ㄆㄨˊ ㄈㄨˊ,手足伏地爬行。 2、「自封」:晉.庾闡〈斷酒戒〉(據《藝文類聚.卷七二.食物部.酒》引)有一醉夫勃然作色曰:「蓋空桑炤籛始於無情,靈和陶醞奇液特生,聖賢所美,百代同營。故醴泉涌於上世,懸象煥乎列星;斷蛇者以興霸,折獄者以流聲。是以達人暢而不壅,抑其小節而濟大通,子獨區區1>檢情2>自封,無或口閉其味而心馳其聽者乎!」庾生曰:「爾不聞先哲之言乎!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物之感人無窮,而情之好惡無節,故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惡跡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