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4.96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和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對方達成協議,停止爭鬥。《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和議既成,直到紹興十二年自虜中回鑾。」
南北和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清宣統三年(西元1911),武昌起義後,革命軍與清廷在上海談判,結果北洋軍閥袁世凱趁勢要脅清帝退位,並取得政權。
2.民國七年北京政府徐世昌,南方軍政府岑春煊,雙方派人於上海開會議和,但遭到皖系軍閥段祺瑞破壞,未能達成協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調諧。如:「和諧」、「政通人和」、「和好如初」。
停戰、平息爭端的。如:「和平」、「議和」、「和約」、「講和」、「割地求和」。
溫順的、安詳的。如:「隨和」、「和藹可親」、「心平氣和」、「和顏悅色」。
溫暖的。如:「和風煦日」、「風和日麗」。
連同。如:「和衣而眠」。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不分勝負。如:「和棋」、「和局」、「這場球賽雙方打和了。」
日本的別稱。如:「和服」、「大和民族」。
與、跟。如:「我和你」、「八千里路雲和月」。
聲音相應。如:「唱和」、「和聲」、「附和」。
混合、攪拌。如:「攪和」、「和麵」、「和稀泥」。
打牌時牌張湊齊成對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吃酒碰和」。
溫暖。如:「今天的天氣好暖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申述意見的言論。如:「建議」、「提議」、「博采眾議」。
商量、討論。如:「商議」、「協議」、「議決」。
批評、評論。如:「議論」、「評議」。
千鈞一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fǎ qiān jūn釋義︰猶「千鈞一髮」。見「千鈞一髮」條。 01.《孽海花.第二九回》:「現在和議的事,一髮千鈞,在他國內,私行捕禁,雖說行館有治外法權,萬一漏了些消息,連累和議,不是玩的!」
東窗事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秦檜是宋高宗時的丞相,卻與金人私通,力主和議,企圖賣國求榮。但是宋朝的名將岳飛屢敗金兵,破壞了秦檜的奸計,於是秦檜一日之內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等到岳飛回到京師,便將他下於獄中。秦檜想要殺掉岳飛,但是害怕朝廷社會的輿論,如果不殺掉岳飛,又怕岳飛阻撓和議,破壞自己和金人的協議。為此,秦檜坐在家中的東窗下,苦惱不已。他的妻子王氏知道了,就對秦檜說︰「擒虎易,放虎難。」意思是要秦檜把握機會,除去岳飛。秦檜被妻子的話打動,當晚便將岳飛處死。後來秦檜遊覽西湖,在船上看到岳飛的冤魂向他索命而死。不久之後,其子秦熺也死了。王氏請道士超度兩人。道士在地府見到秦熺戴著鐵枷,又在酆都看到秦檜和另一位陷害岳飛的...
直搗黃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澤部下,屢破金兵,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製旗賜之。大破金兵於郾城,復欲進軍朱仙鎮,惜宰相秦檜力主和議,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還,誣以罪而死於獄。孝宗時詔復官,諡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諡忠武,有《岳武穆集》。 (5) 挫衄:挫敗。衄,音ㄋㄩˋ,失敗。 (6) 桀黠:凶惡奸詐。 (7) 諭:告知。 (8) 旗牓:標有名號的旗子與榜文。 (9) 黃龍府:地名。位於吉林省農安縣,轄今遼北省開原縣以北及吉林、松江兩省全境。本勃海國扶餘府,遼太祖時改名為「黃龍府」。金沿用,並以此為都城。
長驅直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亂,此後韓安國威名傳播四方。後被景帝任為梁國內史,武帝時任北地都尉,後任御史大夫。當時匈奴派遣使者來和議,朝廷大臣分成主戰跟主和兩派。主戰者認為漢朝如今國勢強大,只需派遣少量兵馬,就可以輕易消滅匈奴,所以主張將匈奴趕盡殺絕。韓安國則極力反對,他認為︰疾風一旦衰弱了,連捲起羽毛那麼輕的東西都沒辦法;強弩射出的箭到了盡頭,連魯縞那樣薄的東西都射不穿。今日如果輕舉兵馬,迅速進入敵人的勢力範圍內,後援無以為繼,必然難以收到功效,反而沒有多久就會因為缺乏糧食,而被敵軍消滅。在韓安國的斡旋之下,漢朝決定與匈奴和親,讓北方邊疆維持了多年的和平。後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長距離一路挺進,毫無阻擋。...
樹倒猢猻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秦檜(?∼西元1155),字會之,南宋江寧人。性陰險,晚年殘忍尤甚。高宗時為相,挾金人以自重,力持和議,阻止恢復,誣殺岳飛等,一時忠臣良將殆盡,和議乃成。卒諡忠獻,寧宗改諡繆醜。 (2) 殂:音ㄘㄨˊ,死亡。 (3) 介:猶指傳言之人。 (4) 詠:曹詠,南宋人,生卒年不詳。與秦檜交好,官至戶部侍郎,顯赫一時。後秦檜死,貶至新州,不久即亡。 (5) 猢猻:猴子。
媾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交戰雙方達成和議,停止戰爭。如:「兩國媾和,使得邊界的戰火停息。」《清史稿.卷二三四.列傳.祖大壽》:「圍合十餘日,上以書諭大壽,言願與明媾和,大壽置不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