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88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哈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油質食物的酸腐味。也作「哈喇」、「哈辣」。
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哈拉帕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哈拉帕文化哈拉帕(Harappa)一般認為其位於印度河支流旁遮普地區拉維河的左岸,和近於印度河右岸的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同為上古印度重要的兩大文明,而哈拉帕文化的存續時間則大約為西元前兩千五百年至西元前一千七百年之間(註1),自目前出土的遺址可推論哈拉帕文化在當時以具有相當發達的社會...
哈拉貝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是墨西哥一種雙人舞,男女相對而舞,身體並不接觸,類似土風舞之形式,節拍為3/4拍及6/8拍之結合。《哈拉貝舞》為《察帕泰阿多舞》〔見(Zapa-teado)〕的衍生物。男舞者之舞步較女舞者為多采多姿,速度也較快。通常男舞者兩手插腰保持腰以上挺直,跳察帕泰阿多舞步,女舞伴則兩目下垂,舞步較為緩和,裙邊略向上提。有時在較複雜之舞步中,男舞者常強調上身僵直不動,頭頂水杯而舞。或以雙腳繫起再解開圍巾或手巾上之結。最簡單形式之哈拉貝舞與桑舞(Son),構成墨西哥大部分土風舞之基礎。另一種流行之哈拉貝舞,稱為《哈拉貝.塔培提歐舞》(Jarabe Tapatio,騎士舞),已成為墨西哥之國家舞蹈。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哈拉庫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名。距青海省治一百五十公里,為青海入關第一要隘。
哈拉吉,比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印度人,他是當代北印度古典舞《卡達舞》(kathak)最知名的代表人物。生於著名的舞蹈世家,並且於新德里(New Delhi)的卡達克舞蹈學校(Kathak Kendra)教授《卡達舞》。他多次在學院舞蹈表演中領銜主演,如《Knmara Sambhaba》,主題取自濕婆傳奇;以及《Malti Madhav》,一齣眾所皆知的梵文戲劇。
《The Dance in India》.
哈拉那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為西班牙與墨西哥土著舞蹈的結合,其表現的是一種通俗流行的西班牙風格之舞蹈,但有些動作如舞者在舞蹈時,面部不做任何表情,且雙目下視,是純屬墨西哥風格。《哈拉那舞》(Jarana)源自男女對舞的形式;舞伴相對形成兩排,舞時兩排相互交叉,再交叉,兩臂同時上彎舉,並彈手指作響。「哈拉那」一詞原意是「快樂的噪音」(Merry Noise)。舞蹈時伴唱歌詞多有印地安馬雅族語(mayan)。在鄉村中凡有宗教慶典或婚禮時,在教堂外皆有哈拉那舞的表演。音樂節拍為6/8與3/4之結合。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哈拉沙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名。位於非洲北部的大沙漠,北起亞特拉斯山,南至蘇丹,西起大西洋岸,東至尼羅河,面積九百零六萬五千平方公里。為世界第一大沙漠,氣候燥熱。
哈拉卓爾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哈薩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伊犁、木壘、巴里坤等哈薩克族聚居區。《哈拉卓爾噶》為哈薩克語,漢譯為《黑走馬》。每逢哈薩克的肉孜節、古爾邦節、那吾魯孜節等喜慶活動或親友相聚娛樂時表演。形式自由,互邀起舞,男女老幼均可參加。動作多即興發揮,表現哈薩克人民的勞作生活。每當由兩名男子表演時,常一人飾馬,一人飾騎手,模仿駿馬奔跑的各種神態。兩人配合默契,表演詼諧風趣,情緒歡快。該舞動作中肩和腰部的協調扭動別具特色。伴奏音樂為傳統樂曲《黑走馬》,節奏為2/4 拍。由哈薩克民間彈撥樂器冬不拉伴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呼氣。如:「哈氣」。
笑聲。如:「哈哈大笑」。
稍微彎曲。如:「哈腰」。
嘆詞。表示得意或滿意。如:「哈!被我猜中了!」
哈巴狗:一種個子小,腿短,毛長而蓬鬆的狗,俗稱為「獅子狗」。
哈巴腿:走路時兩腿向外彎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