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四塞     
瀏覽人次:336 收藏人次:0
1.四方藩衛的國家。《禮記.明堂位》:「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
2.四境均有要塞、天險,比喻險固。《史記.卷六九.蘇秦傳》:「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
3.充塞四方。《漢書.卷九八.元后傳》:「其夏,黃霧四塞終日。」《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旁魄四塞,雲布霧散。」
4.四方蔽塞。宋.文天祥〈正氣歌序〉:「乍晴暴熱,風道四塞。」
    
瀏覽人次:67138 收藏人次:4157302
阻隔不通。如:「阻塞」、「閉塞」。
充滿。如:「充塞」。
推卸。如:「塞責」。
險要的地方。如:「要塞」。
邊境。如:「邊塞」、「塞外」、「關塞」。
封著瓶口的東西。如:「瓶塞」。
受阻不暢。如:「塞車」。
填滿空隙。如:「嘴裡塞滿了糖果。」
    
瀏覽人次:5950 收藏人次:1675018
自然數的第四位。大寫作「肆」,阿拉伯數字作「4」。
數目是四的。如:「四壁」、「四個人」、「四本書」。
次序是第四的。如:「四品官」、「四更天」。
沐猴而冠     
瀏覽人次:31109 收藏人次:2728664
,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1>沐猴2>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注解〕
(1) 楚人:楚國人,在這裡暗指項羽。楚,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2) 沐猴:獼猴。猴好拭面如沐,故稱。〔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漢書.卷三一.陳勝項籍傳.項籍》
勢不兩立     
瀏覽人次:6944 收藏人次:292978
故名「合從」。 ◎2《戰國策.楚策一》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疋,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主嚴以明,將知以武。雖無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險,折天下之脊,天下後服者先亡。且夫為從者,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與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與猛虎而與群羊,竊以為大王之計過矣。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兩國敵侔交爭,其勢不兩立。而大王不與秦,秦下甲兵,據宜陽,韓之上地不通;下河東,取成皋,韓必入臣於秦。韓入臣,魏則從風而動。秦攻楚之西,韓、魏攻其北,社稷豈得無危哉?」〔參考資料〕 《韓非子.人主》且法術之士,與...
驚天地,泣鬼神     
瀏覽人次:5077 收藏人次:0
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爲最。吾党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爲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黃花岡上一杯土,猶湮沒於荒煙蔓草間。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紀載而語焉不詳,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載田橫事,雖以史遷之善傳遊俠,亦不能爲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 ...
衣冠沐猴     
瀏覽人次:1604 收藏人次:0
,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1>沐猴2>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注解〕
(1) 楚人:楚國人,在這裡暗指項羽。楚,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2) 沐猴:獼猴。猴好拭面如沐,故稱。〔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漢書.卷三一.陳勝項籍傳.項籍》
被山帶河     
瀏覽人次:1500 收藏人次:0
被群山與河流環繞。形容地勢險要。《戰國策.楚策一》:「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東周列國志》第八七回:「秦地最勝,無如咸陽,被山帶河,金城千里。」
山河環繞,形容形勢險要。漢.賈誼〈過秦論〉:「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
山河     
瀏覽人次:1178 收藏人次:0
1.山與河,指自然的地形。《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義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瀏覽人次:1131 收藏人次:0
散布。通「敷」。《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旁魄四塞,雲尃霧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