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29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基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基模1.1 基模的由來1.2 何謂基模1.3 成人與幼兒的基模1.4 基模的別稱1.5 參考資料 基模
基模(Schem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心理學者在研究人類的知覺與記憶歷程時,發現人類具備一種複雜的組織系統,稱為「基模」。基模是個體用來認識周圍世界的基本模式,此模式是由個體習得的各種經驗、意識、概念等構成一個與外界現實世界相對應的抽象的認知架構。它是存在人腦海中的認知架構,包含了我們對外在世界的概念、這些概念的屬性,以及這些屬性之間的關係。但基模有個缺點是它可能會引起刻板印象。
性別基模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別基模理論(Gender Schema Theory)目錄1 前言2 性別基模的內涵2.1 (一) 團體內/團體外基模2.2 (二)自我性別基模3 基模的功能3.1 調適行為3.2 組織與注意訊息3.3 形成推論與詮釋4 關鍵字...
幼兒認知基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幼兒認知基模1.1 基模的形成1.2 基模與學習1.3 幼兒教育認知基模之建構 幼兒認知基模基模(schemes)是人類思考問題的一種基礎模式,由兒...
性別基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相信人的心智有一種結構,使得人對某一特定刺激引起穩定的反應,該結構用來說明與記憶有關的各種現象,皮亞傑稱之為基模(schema)。基模是一種認知或心智的結構,是個體因應環境而產生的認知經驗。基模隨著心智的發展而改變,其改變的歷程,皮亞傑用同化(assimilation)和調適(accommodation)兩個概念加以說明。
  性別基模是指個體對自己身為男孩或女孩所擁有的行為或態度的認知結構並保存於記憶中;在童年,性別對兒童的心理社會發展影響很大。多數兒童至少會經驗到性別認定、性別偏好和性別恆定等三種與性別有關心理社會經驗。性...
次級基模協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感覺動作期的認知發展共分成六個階段,次級基模協調屬於第四階段,是八至十二個月嬰幼兒所展現的行為特徵。在本階段以前,行為的產生出自幼兒直接對物體行動的結果,如因而導致有趣的行動,會繼續使用此種單一的「基模」,激起行為的反應,使該項有趣的行動得以持續或複製。本階段的幼兒在引發單一行動時,開始協調或結合兩種以上熟悉的基模,將之應用於新的情境,以獲致直接方式無法獲得的目標;其特徵為:各種基模須彼此協調,並分辨目標與手段二者。因此為取得一件受障礙物阻撓的物體(目標),幼兒須將障礙物移去(手段),始可取得。此種作為具有意向性,與過去只在引發簡單的習慣不同,亦即在有意向的行動中,手段與目標兩種基模獲得協...
抓取基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據皮亞傑(J. Piaget)的認知發展論,認為兩周歲以前的幼兒智力是屬於感覺動作智力(sensorimotor intelligence),亦即幼兒的思考是依據對所看到的物件透過操弄物件的感官知覺和動作活動來進行。在感覺動作期的幼兒表現出三個趨勢:一是幼兒的自我中心思考逐漸減少,漸漸增加考量他人的觀點。第二是認知發展朝向抽象或符號的方向發展,如開始要以具體可見可抓取的東西才能了解該項東西,如玩具車。漸漸長大後,可以不要看到或接觸到,也可以想到玩具車。這個現象在二周歲時變得很明顯。第三是幼兒的動作技能變得愈來愈複雜,成為動作或思維的組型,皮亞傑稱之為「基模」(schema)。對幼兒而言,...
基模知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梅伊爾(R.E. Mayer)認為學生解數學文字題(即數字應用題)時需要經過問題轉譯、問題整合、解題計畫及監控,以及解題執行等四大步驟。其中問題整合是指學生將文字題的每一個句子加以轉譯後,還必須能夠將問題裡面每一個句子加以整合,才能使它們變成連貫一致的問題表徵。如此才能夠了解整個文字題在問的是什麼。在這種問題整合的過程中,兒童需要能夠將問題的類型辨識出來,例如看了文字題之後能判定這是植樹問題、這是水流問題、或是面積問題等。這種辨識問題類型的知識便是基模知識。例如,知道地磚的大小和廚房地板大小之後被問需要用到幾塊地磚時,兒童要能判斷需要用到「面積=長 X 寬」的公式。而且要能判斷文字題的那些...
基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洛基模式是一群探討類別變項(categorical variables)之間因果關係的數學模式,也是對數線性模式(log linear models)的一部分,但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洛基模式中至少有一類別變項被視為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或反應變項(response variable),其關係是不對稱的,而一般對數線性模式中所有的類別變項則無依變項與解釋變項的區分,其關係是對稱的。因此,研究者在處理類別資料時,經常在建立精簡而可接受的對數線性模式之後,進一步進行洛基模式分析。
  理論上,洛基模式是由依變項各類別期望次數的對數比所建構而成。舉例而言,假使對數線...
基模歸納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基模歸納說」是何利亞(K.J. Holyoak)於一九八四年提出來用來解釋「人如何應用類比推理(analogical reasoning)來解題」的說法。何利亞認為人們在類比推理時並不使用「不受情境限制」(context-free)的推論原則,也不是利用記憶中的特定經驗,而是使用抽象的知識結構進行推理。這個結構是自日常生活經驗中抽取出來的,稱為實用推理基模(pragmatic reasoning schema)。一組基模包括一組類化的而且與情境有關的原則,而這些原則係以一組「目的」及「與目的的關係」來定義。
  由基模歸納理論可以看出:類比解題時,由「來源」遷移到「標的」的類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