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5.628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戰鬥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1830年代左右起源於希臘和土耳其交界的色雷斯山(Thrace),此舞本是希臘獨立戰爭時,山區游擊隊或被譽為愛國俠盜的山賊所跳的舞。主要動作是重踏步,曲腿的跳躍,踵步同時附和著「歐巴」的高叫聲。男人常以舞藝相互競賽,尤其有女子旁觀時,更是以各種複雜舞步凸顯自己。此舞為3/8拍,不分舞伴圍成鏈形或開口圓,全體牽手(二端除外),屈肘約同肩高,朝反時針方向移動,每一樂節結束都有單足跳,並扭轉前導腿,最右端者為領舞人,右手持一條手帕以備在舞中隨舞步揮轉,領舞者有時脫離鎖鏈隊形而獨舞,展現特技般的舞藝,舞技最高超者會在前額放一杯水。此舞若由女子跳,則步幅較小,舞步較溫和。已經解散的希臘精銳陸軍部隊...
《以色列土風舞》、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皮貨工人戰鬥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是在匈牙利之工匠同業公會(Craftsmen´ Guilds)還須負責防衛城牆與河堤的時代,布拉索(Brasso)地區之皮貨工人,包括撒克遜人與匈牙利人等,所表演的一種劍舞,藉此可以提供一種訓練工人如何使用武器、防衛地方的方法。舞蹈採模擬戰鬥之方式,兩人之間以劍相鬥,每人手中持一盾牌。在戰鬥之前,有跑步、空中跳躍及從對方腿下穿過等動作。舞者身穿緊身褲、舊式軍服上衣,足登帶繸之鞋。此種舞蹈並非皮貨工人之工作舞,而為一種舊式的戰鬥舞,為當年歐洲流行之模擬決鬥「Matassino」或「Bouffones」〔見劍術舞蹈(Bouffones)〕之餘緒。皮貨業中確曾提供其工人一種武器,以為軟化生皮之...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加卡里里舞、戰鬥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一種戰鬥舞蹈;模擬印尼麻六甲(Molucca)群島中安汶島(Ambon)、班達島(Banda)、特納提島(Ternate)等島上原住民間的衝突與戰鬥。《加卡里里舞》(Tjokalde)具有一種傳統的宗教特徵,僅於重要節慶場合始做演出,且其準備工作極為瑣碎,費時又費錢。舞蹈形式是舞者表演激烈之動作,做高跳躍和喊叫。身著最古老之戰士服,裝扮成戰士,頭部模仿中世紀曾入侵他們的荷蘭人及葡萄牙人的軍隊,帶著銅盔。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配合節奏表演各種姿勢的動作。如:「跳舞」、「手舞足蹈」、「載歌載舞」、「舞步輕盈」。
舞蹈的名稱。如:「交際舞」、「芭蕾舞」、「華爾滋舞」。
揮動、耍動。如:「舞劍」、「舞棒」。
賣弄、玩弄。如:「舞弊」、「舞文弄墨」。
飛揚、飛翔。如:「飛舞」、「眉飛色舞」。
興起。如:「鼓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打仗、爭鬥。如:「戰爭」、「戰鬥」、「抗戰」。
與爭鬥有關的。如:「戰場」、「戰術」、「戰略」。
抖動。通「顫」。如:「膽戰心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抗爭。如:「戰鬥」、「鬥爭」、「明爭暗鬥」。
使動物相鬥。如:「鬥狗」、「鬥雞」。
比賽、競賽。如:「鬥法」、「鬥智」、「鬥棋」。
奮鬥:努力求勝。如:「團結奮鬥」。
戰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武力相爭鬥。《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三國演義》第三三回:「尚無心戰鬥,逕奔幽州投袁熙。」
鬥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為印尼、峇厘島(Bali)等各地皆有的一種戰鬥舞蹈,由兩男子持木杖表演,它設計成為有韻律且很重要的半軍事訓練的形式,與日本的劍道(Kendo)類似。近來較進步的形式則以模擬或真實之竹劍進行表演,亦有徒手摔角代替武器。鬥舞(Pentchak)亦有極罕見而細膩的動物韻律,如貓打架的動作。近年亦已出現由女子演出的Pentchak,動作較接近神迷(Trance)模式,而非真正節奏性打鬥。具有義大利與法國風格的Pentchak舞蹈有其專屬之衣飾,稱為Ke-mbung□an。鼓、長笛、鐃鈸為舞蹈伴奏樂器。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