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6.195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摸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掌握到。《紅樓夢》第八一回:「過幾年,大家摸著脾氣兒,生兒長女以後,那就好了。」《文明小史》第四四回:「起先洋人還同他客氣,後來摸著他的脾氣了,便同他用強硬手段。」
摸著石頭過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歇後語)走一步算一步。比喻無力改變事實現狀,只能聽任事情自由發展。如:「事到如今,只好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算一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顯明。如:「著名」、「著稱」、「顯著」。
寫作、撰述。如:「著書」、「著述」、「著作等身」。
文章、作品的通稱。如:「名著」、「巨著」。
穿、戴。如:「著裝」、「穿著打扮」、「穿衣著帽」。
結果、下落。如:「著落」、「尋找無著」。
使用。如:「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的確、實在。如:「著實」。
下棋時走一步棋或下一顆子。如:「著棋」、「棋高一著」。
接觸、碰觸。如:「著陸」、「著地」、「不著邊際」。
使接觸的事物,依附在別的物體上面。如:「著色」、「著墨」、「附著」。
點燃。如:「著火」。
接近、靠近。如:「前不搭村,後不著店」、「上不著天,下不著地」。
陷入。如:「著迷」、「著魔」。
表示動作已有結果。如:「找著」、「睡著」、「蠟燭點著了」。
受到。如:「著涼」。
發生。如:「著急」。
表示動作正持續進行。如:「坐著」、「正說著話」。
表示動作、狀態持續存在。如:「想著」、「瀰漫著」、「貼著標語」。
表示某種情形程度深,後面常與「呢」字連用。如:「多著呢!」、「好著呢!」、「他可聰明著呢!」、「這石頭可沉著呢!」
表示命令或祈使的語氣。如:「慢著!」、「你可要牢牢記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輕撫。如:「撫摸」、「觸摸」。
觸探。如:「摸索」、「瞎子摸象」、「摸清底細」。
偷取。如:「偷雞摸狗」。
摸魚:A>在水中撈魚。如:「小時候,我常在河裡摸魚。」B>比喻偷懶矇混。如:「他上班時常摸魚。」
模稜兩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意見含混、不明確,似可,亦似不可。本作摸稜兩可,指摸著稜角的兩面,不做確指。[例]主管人員不要做出模稜兩可的決策,否則會令員工無所適從。
愛不釋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釋義3 3.用法4 4.義近.義反4.1 義近4.2 義反5 5.例句 1.出處 文康.兒女英雄傳三五回︰「他看了也知道愛不釋手。」 2.釋義 喜愛得捨不得放手。釋︰放開。 3.用法 形容喜愛至極。 4.義近.義反 義近 愛不忍釋、愛不輟手 義反 棄若敝屣、視如糞土 5.例句 摸著這個青花瓷,有種愛不釋手的感覺。
逼上梁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主盟。」……朱貴引著林冲,來到聚義廳上。中間交椅上,坐著一個好漢,正是白衣秀士王倫;左邊交椅上,坐著摸著天杜遷;右邊交椅,坐著雲裡金剛宋萬。朱貴、林冲向前聲喏6>了,林冲立在朱貴側邊。朱貴便道:「這位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7>,姓林名冲,綽號豹子頭。因被高太尉陷害,剌配滄州,那里又被火燒了大軍草料場。爭奈8>殺死三人,逃走在柴大官人家,好生相敬。因此特寫書來,舉薦入夥。」林冲懷中取書遞上。王倫接來拆開看了,便請林冲來坐第四位交椅。朱貴坐了第五位。 〔注解〕 (1) 梁山泊:地名。位於山東省壽張縣東南梁山下。本為大野澤的一部分,五代時澤面北移,環梁山皆成水澤,始稱梁山泊,後逐漸乾涸。小說《水滸傳...
撫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手撫弄輕觸。《老殘遊記》第一三回:「老殘用手撫摸著翠環的臉。」
模棱兩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模稜兩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舊唐書》的記載,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當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為「蘇李」。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還擔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但是他的處事態度含混,曾經對人說:「處理事情時,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萬一出了錯,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備,這就像摸著稜角的兩端,不置可否才好。」人們因此,幫他取了個「蘇摸稜」的外號。後來「模稜兩可」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含糊兩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模稜兩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舊唐書》的記載,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當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為「蘇李」。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還擔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但是他的處事態度含混,曾經對人說:「處理事情時,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萬一出了錯,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備,這就像摸著稜角的兩端,不置可否才好。」人們因此,幫他取了個「蘇摸稜」的外號。後來「模稜兩可」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