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求知     
瀏覽人次:741 收藏人次:0
求知識。唐.皇甫湜〈上江西李大夫書〉:「所以勤身苦心,矻矻皇皇,出其家,辭其親,甘窮餓而樂別離者,豈有二事哉!篤守道而求知也。」
求知     
瀏覽人次:2507 收藏人次:138428
求取知識的慾望。如:「他有強烈的求知慾。」也作「求知欲」。
求知的欲望     
瀏覽人次:777 收藏人次:0
  最早認為人有求知的欲望的是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認為人有知、情、意,而把知識的追求擺在第一位。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受其影響,認為人類學的研究,要從知、情、意入手,並認為研究人類學可以獲得世界知識。到了現代,瑞士教育人類學家波特曼(Adolf Portmann)對於教育人類學的研究,主張人的表象,最重要的是人有求知的欲望,而求知的欲望也是人的進化的根源。
  波特曼認為求知的欲望成為人的改變的前提,因為在原始時,他的創造是基於好奇,又由於好奇而創造了新的社會形式;在新的社會形式中,人有新的生活形式...
行以求知     
瀏覽人次:282 收藏人次:0
真正的知識是來自生活中的實踐及學習,為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的一句教育名言。
求知     
瀏覽人次:125 收藏人次:0
  「求知己」為唐代科舉考試弊端之一。據〔文獻通考.選舉考〕,江陵項氏曰:「風俗之弊,至唐極矣。王公大人巍然於上,以先達自居,不復求士;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騎蹇驢,未到門百步輒下馬,奉幣刺再拜,以謁於典客者,投其所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而不問,則再如前所為者,名之曰:『溫卷』。如是而又不問,則有執贄於馬前曰:『某人上謁者』。」
    
瀏覽人次:20093 收藏人次:4508031
1.識見、學問。如:「求知」、「真知灼見」。《論語.子罕》:「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瀏覽人次:13398 收藏人次:1941328
乞請、懇請。如:「求人」、「乞求」、「請求」、「求饒」。
尋取、找尋。如:「追求」、「求取」、「尋求」、「緣木求魚」。
需要。如:「需求」、「供過於求」。
營謀。如:「謀求」、「力求改進」、「精益求精」。
好高騖遠     
瀏覽人次:57163 收藏人次:2425897
宋朝理學家程顥,字伯淳,號明道先生,和弟弟程頤合稱「二程」,開理學中之洛派。他教導人們追求知識學問要循序漸進,腳踏實地。一方面心中卻也憂慮學者嫌棄低微淺顯的知識,而致力於追求高遠的目標,終究落得沒有成就。後來「好高騖遠」這句成語就從「厭卑近而騖高遠」演變而出,用來指一味地嚮往高遠的目標而不切實際。「好高騖遠」完整的語形見於清人呂留良〈與錢孝直書〉,呂留良以「好高騖遠,事事求出人頭地」,直指錢孝直的缺點。
    
瀏覽人次:33008 收藏人次:2424262
1.願望,想得到滿足的意念。[例]食欲、求知
布魯納(Jerome_S._Bruner)     
瀏覽人次:21850 收藏人次:1221215
符號表徵(象徵表徵,Symbolic Representation):指運用符號、語言、文字為依據的求知方式,即「由思考中學」的經驗。相當於皮亞傑的形式運思期。 螺旋式課程  布魯納提出螺旋式課程(spiral curriculum),認為教材是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至複雜、由動作表徵至符號表徵等循序漸進,使每一階段的學習自成一個圓周,以後難度漸升高,範圍漸擴大,終而學習到完整的知識。即布魯納(J. S. Bruner)所指任何科目都可藉某種方式教給任何兒童的概念。發現式教學布魯納提出以人為學科中心取向的發現式教學(Dis...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