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演變     
瀏覽人次:3105 收藏人次:1120528
事物在時間推移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變化。如:「作實驗要仔細觀察演變過程,只看結果是沒用的。」
稱謂演變     
瀏覽人次:197 收藏人次:0
媽祖在歷代朝廷中的封號雖然顯赫,但在常民生活中,一般人卻很少提到這些封號。在清代文獻中,一段很有趣的記載:「吾鄉陸廣霖進士云:台灣往來,神蹟尤著。土人呼神為媽祖。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披髮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披而至,恐稽時刻。媽祖云者,蓋閩人在母家之稱也。」(轉引自黃美英1998:75)。這段文獻說明了民間何以喜呼媽祖而少呼天妃的心理,傳說在危難時若直接呼求媽祖,即使媽祖披頭散髮,她也會即刻前來相救;但若是呼求天妃,她還得整裝帶冠一番才能到達,可能會因此耽誤了救援的時間。
最壞幅度演變圖型     
瀏覽人次:121 收藏人次:0
在高密度數字磁記錄中,引起磁頭讀出信號幅度大量衰減,因而最可能產生讀出資訊錯誤的一種資訊寫入模式。
造型演變     
瀏覽人次:109 收藏人次:0
佛教傳入中國後,觀音由男相轉變為女相,不同朝代因女性的意像差異,也影響觀音的造型:
隋代觀音像對稱而工整,體型偏小;
唐代以後,觀音變成了女性,造形則以印度化式的妝扮身型自然隨意;
東晉到北周觀音造像主要以男性為主,手持柳枝和淨瓶的觀音,仍經常被塑造成英俊王子的形象;
明代神像裝飾華麗富有官式作風;
宋代觀音像簡單樸質但威嚴十足;
清代不再有神佛氣味,簡化為着白衣、面容慈悲祥和的人格化婦女(邵于婷、林振陽、蔡宏政 2006)。
遼金元時代在五官和服飾上帶有濃厚的外族氣質;
    
瀏覽人次:21348 收藏人次:5767023
更改。如:「變化」、「改變」、「演變」、「千變萬化」、「一成不變」。
    
瀏覽人次:8627 收藏人次:4673082
事物隨著時間不斷的變化。如:「演變」、「演化」、「演進」。
否極泰來     
瀏覽人次:112476 收藏人次:9932578
,十年教訓,不斷地壯大國勢,終於滅吳,報仇雪恥。後來「否極泰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否終則泰」演變而出,比喻情況由壞逐漸好轉。
一丘之貉     
瀏覽人次:97233 收藏人次:11595381
什麼差別。」楊惲如此借古諷今,實在是太猖狂無禮了!宣帝聽了很生氣,就將楊惲免職。後來「一丘之貉」由此演變而來,用來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
囫圇吞棗     
瀏覽人次:87256 收藏人次:8543128
,可能會像一口把棗子吞下肚,索然無味,不知所云。後來「囫圇吞棗」就從《碧巖錄》原文中的「渾崙吞個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暴殄天物     
瀏覽人次:81485 收藏人次:4858471
牧野,紂王慘敗,自焚而死,商朝滅亡。《書經》原文中的「暴殄天物」,原指紂王任意糟蹋自然界的生物,後來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糟蹋物力,不知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