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8.41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犯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違犯佛家戒條。如:「偷盜殺人都是犯戒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違法有罪的人。如:「嫌犯」、「犯人」、「罪犯」。
侵擾、侵害。如:「冒犯」、「侵犯」。
違背、牴觸。如:「犯罪」、「犯法」、「犯規」、「犯上」、「眾怒難犯」。
發作。如:「胃病又犯了」、「老毛病又犯了!」
值得。如:「犯不上」、「犯不著」。
犯難:不怕危險而勇往直前。如:「戰士們為了保衛國家,都具備有冒險犯難的精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防備。如:「戒嚴」、「戒備」。
警告、勸導。如:「警戒」、「勸戒」、「訓戒」。
革除、改掉。如:「戒除」、「戒菸」、「戒酒」。
宗教上的規範約束。如:「齋戒」、「守戒」、「戒律」。
戴在手指上的環狀飾品。如:「鑽戒」、「金戒」、「戒指」。
波羅提木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凡內容羅列戒律項目的律典,皆稱為「波羅提木叉」。為梵語Prārimokṣa的音譯。印度在布薩日時,於僧眾前讀誦之,以使比丘自省或討論是否犯戒,是否應懺悔。一般稱為「戒本」。也譯作「波羅提目叉」、「婆羅提木叉」、「般羅底木叉」。
不正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學五十一種心理現象之一。指和煩惱相對應的慧解。由於對過去、現在、未來等不能正確地觀察,以致不知道什麼該作、不該作而犯戒律。
捨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戒律之一。指只要捨棄財物和懺悔即可原諒的輕罪。如比丘、比丘尼的衣物,若超出規定或以違犯戒律的方式取得,即犯了捨墮,但若將此衣物捨給僧團與懺悔,即可原諒。
說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僧團在每半月的最後一天聚集一處,誦念戒本。半月期間若有人犯戒,得在此時作表白,進行懺悔。犯最重罪,則驅離僧團,取消出家身分。《雜阿含經》卷二五:「今是十五日,夜靜月清明,如是諸比丘,今集聽說戒。」唐.王建〈題詵法師院〉詩:「三年說戒龍宮裡,巡禮還來向水行。」
波羅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修行者所遵守的根本戒律。為梵語Pārājika的音譯。在大乘菩薩戒律中,犯戒者要被逐出僧團,且不能成為菩薩。《四分律》卷一:「云何名波羅夷?譬如斷人頭,不可復起,比丘亦復如是,犯此法者不復成比,故名波羅夷。」《優婆塞五戒威儀經》:「若菩薩為利養故自讚毀他,是名菩薩波羅夷。」
提舍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戒律。為梵語pratide'saniya音譯的省略。意譯為對他說、向彼悔等意。指犯戒者所犯的過錯,只要向一人坦白懺悔就可以。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