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0.01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知難行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父重要學說之一。旨在破除「知之非艱,行之維艱」的舊說,從而袪除坐而言不能起而行之苟且偷惰的積習,勉勵國人篤實力行,奮鬥不懈。認為除了努力求知外,更應從力行中求真知,如此才能解決知難的問題。也稱為「行易知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走。如:「步行」、「直行」、「寸步難行」。
駕駛。如:「行車」、「行駛」。
做、從事。如:「舉行」、「行醫」、「行善」、「行事」。
可以。如:「行不行?」、「事情只要說明白就行了。」
流通、通行。如:「流行」、「風行一時」。
誇人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人的動作。如:「行為」、「行動」。
和出門在外有關的。如:「行蹤」、「行李」、「行程」。
將要。如:「行將就木」。
行書的簡稱。如:「行草」、「行楷」。
表現品德的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兄弟姊妹長幼的次序。如:「我在家中排行老三。」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商行」、「車行」、「分行」。
列。如:「行列」、「行伍」、「字裡行間」。
職業。如:「各行各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容易、艱困。與「易」相對。[例]難關、難題、知難行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洞悉、了解。如:「知道」、「知曉」、「知心」、「知己知彼」、「一無所知」、「知人知面不知心」。
學問、識見。如:「求知」、「無知」、「知識」。
使知道。如:「告知」、「知會」、「通知」。
有交情的好友。如:「舊雨新知」、「他鄉遇故知」。
招待、禮遇。如:「知客」。
主持。如:「知縣」。
意識、感覺。如:「知覺」、「草木無知」。
知遇:受人賞識而得到優厚的待遇。如:「知遇之恩,自該銘記在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簡單。與「難」相對。[例]容易、知難行易
難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容易行走。如:「風雨肆虐之後,原本已經崎嶇的山路,更是寸步難行。」《三國演義》第五○回:「小路投華容道,卻近五十餘里;只是地窄路險,坑坎難行。」
2.不易施行。如:「這個辦法雖然窒礙難行,卻值得一試。」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要知道道理並不困難,但是要去實踐卻很困難。參見「知難行易」條。
力行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蔣中正先生依據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國父的知難行易說,而提倡篤實履踐的革命理論,以求困勉精進,即知即行。
建國方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父所著的建國計畫。內容分為三部分:一、心理建設。即《孫文學說》,闡揚「知難行易」的道理,勉人勇於實行。二、物質建設。即《實業計畫》,作為發展中國實業的藍圖,也是發達國家資本的具體方案。三、社會建設。即《民權初步》,說明集會討論事情的方法,使國民熟習集會的規則,才能成為一個有組織的社會和現代化的民主國家。而先總統蔣公於民國二十八年,補充了倫理建設、政治建設兩部分,合稱五大建設。
孫文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國父孫中山所著,為《建國方略》主要內容之一,民國八年出版。旨在力斥數千年來陷國人於思想迷津的「知之非艱,行之惟艱」說的謬誤,證明知難行易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