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208.31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進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物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或自己內部的發展,逐漸由簡單趨於複雜,由低等趨於高等的進展變化。
內共生進化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物體內具有一些不同特性之胞器,這些胞器有單層膜及雙層膜之差異,內共生進化理論是雙層膜胞器的進化假說,此假說理論上認為雙層膜均具有單獨製造能量的能力,此能力之來源為細胞進化過程中原核性生物生存於另一原核性生物體內進化而來,如粒線體及葉綠體等均為雙層膜胞器,由內共生進化而來。
創造的進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創造的進化是法國哲學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反對達爾文(Charles R. Darwin, 1809~1882)所倡進化論(evolutionism)的某些論點,而提出的觀點。柏格森認為達爾文所說生物進化是由於適應環境、隨機發生的機械性自然歷程有誤,應該暫且拋開對生物方面的發現,先從形上的觀點探討生命內在本性的直觀和生命的原動力,然後再以觀察生物的結果來補充;依此看便應該說生物進化是創造性的,而不是純依自然的機械性。柏格森的一本書名即是〔創造的進化論〕(L'évolution Créatrice, 1908;英譯為Creative Evolution,...
創造進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創造進化論」為法國哲學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所提出。他受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思想的影響很深,亦認為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進化而來的。柏格森則又提出「生命衝力」(élan vital)的觀念,認為人是一個生命體,具有生命力,而生命力就具有創造力。因而結合了兩種觀念,而形成「創造進化論」。
  創造進化論的內容是認為世界由神的創造和世界自身的進化而成,人有進化的事實,亦有創造的能力。因此人會不斷地向前進步,人可以利用其智慧創造出很多東西,再加教育的引導,使人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與願望。
進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物競天擇的理論說明萬物進化途徑、原因的學說。由英國達爾文創立。
定向進化原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奧地利學者沃納(H. Werner)以自己講授胚胎學與神經學課程的經驗,應用於闡釋與釐清心理學的概念。
  沃納指出人類行為的各個方面,有相互依存的關係;人類行為與整個環境的脈絡亦有關係存在。本諸此原理研究一切發展的過程,幾乎社會的、文化的與生物的發展皆在研究之列;其中他所提出的定向進化原理便是用來解說發展的變化的。此原理不僅適用於解說胎兒、成人個體,即使人類社會也在適用之列,其意義為:不論外界條件有何差異,每一個體的發展皆循相同的方向,且經歷相同的階段;發展之初是屬於較未分化狀態,逐漸趨向於分化、統整與組織狀態。
  發展中的個體最初展現的行為具有未分化、並置、混合、...
共同進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物物種間因長期相互作用,彼此為相互適應而引起雙方共同進化的現象。
突發進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突發進化論首先由摩根(C. Lloyd Morgan, 1852~1936)提出,用來解釋自然歷史,避開借助機械性、生命力、繁殖和先在形成等觀念以說明進化,並避免達爾文學說對哲學的影響。此種學說較狹隘的形式僅討論地球生物史,間或論及宇宙時空史;較廣的形式討論的範圍則包括宇宙原始的存在整體。核心論題在說明一種現象之後所生的改變、分化及複雜狀況。論點有「實現」、「層次」及「新奇」三項。
  實現說:典型的達爾文主義論(Darwinism)者都認為生物改變是漸進的,在自然選擇下,不會出現新物種,生物結構也不會發生突變。這種說法無以解釋有機改變的連續,也無以解釋一項單獨或同時適應而生的改...
人工進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電腦人工系統經由變異與選擇等步驟達成進化;例如能推導求解簡單方程式等,係人工智慧系統常採用的方法。但由於對自然的進化不完全瞭解,另一方面人工進化需要比自然進化更快速始有實用價值,故困難仍多。
進化計算公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美國電腦輔助設計(CAD)之軟體出版商,於1979年由Michael Riddle所創辦。致力於提供物美價廉的CAD產品。1978年在迷你電腦上之CAD產品需花費50萬美元。但該公司於1985年發行之Easy CAD產品只需500美元。於1990年發行Fast CAD 3D產品,可處理三度空間之動畫的功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