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二次大戰 - 教育百科
ˋ
ˋ
ˋ
ˋ
  • 漢語拼音 èr cì dà zhà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èr cì dà zhàn
解釋:
  1. 指西元1939∼1945年所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恐慌,各國局勢不安,德、義、日三國乃想藉對外戰爭抒解內部矛盾,而發動的世界性戰爭,先後共有六十餘國及地區捲入戰爭。美國先後於1945年5月及8月在日本長崎、廣島投下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後結束。
    【例】二次大戰造成無數傷亡,是人類史上的一大浩劫。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二次大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èr cì dà zhàn
解釋:
指西元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五年所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參見「第二次世界大戰」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二次大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