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咄咄逼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02.宋.慶之《詩人玉屑.卷一九.中興諸賢.陸放翁》:「陸放翁詩,本於茶山,故趙仲白題曾文清公詩集云:『清於月出初三夜,澹似湯烹第一泉。咄咄逼人門弟子,劍南已見一燈傳。』『劍南』,謂放翁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恰、只。《詩經.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祇攪我心。」三國.曹丕〈煌煌京洛行〉:「多言寡誠,祇令事敗。」或讀為ㄓˇ zhǐ。
敝帚自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ㄣ漢語拼音︰bì zhǒu qiān jīn釋義︰猶「敝帚自珍」。見「敝帚自珍」條。 01.三國.文帝〈典論論文〉:「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 參考詞語︰享帚自珍注音︰ㄒ|ㄤˇ ㄓㄡˇ ㄗˋ ㄓㄣ漢語拼音︰xiǎng zhǒu zì zhēn釋義︰猶「敝帚自珍」。見「敝帚自珍」條。 01.唐.李善〈上文選注表〉:「殺青甫就,輕用上聞,享帚自珍,緘石知謬。」 02.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卷一四.法式善之謙下》:「文人結習,享帚自珍,一集成書,如膺九錫,亟願海內之我知。」 參考詞語︰千金敝帚注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被,置於動詞之後,表示被動。《左傳.成公二年》:「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史記.卷六八.商君傳》:「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
依靠。三國.曹植〈當來日大難〉詩:「廣情故,心相於。」唐.劉得仁〈贈敬晊助教〉詩二首之一:「便欲去隨為弟子,片雲孤鶴可相於。」
邯鄲學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國公子牟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牟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釜底抽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絕薪止火注音︰ㄐㄩㄝˊ ㄒ|ㄣ ㄓˇ ㄏㄨㄛˇ漢語拼音︰jué xīn zhǐ huǒ釋義︰猶「釜底抽薪」。見「釜底抽薪」條。 01.《漢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傳,枚乘》:「(枚)乘奏書諫(吳王濞)曰:『……欲湯之滄,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不絕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猶抱薪而救火也。』」 參考詞語︰抽薪止沸注音︰ㄔㄡ ㄒ|ㄣ ㄓˇ ㄈㄟˋ漢語拼音︰chōu xīn zhǐ fèi釋義︰猶「釜底抽薪」。見「釜底抽薪」條。 01.北齊.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授柄姦回,欲求肝膽之誠,更啟危亡之兆,固智者不為,迷者遂去,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擔任。如:「當老師」、「當主持人」。
主持、主管。如:「當家」、「當政」、「當權」。
應該。如:「應當」、「當然」、「理當」。
相等。如:「旗鼓相當」、「門當戶對」。
承受。如:「當不起」、「不敢當」、「擔當」。
對著。如:「當面說清」、「當機立斷」、「當局者迷」、「當街而立」。
正值。如:「正當其時」。
此、本、即。如:「當時」、「當日」、「當年」、「當地」、「當代」。
認為、視為。如:「當真」、「當作」。
抵押。如:「典當」、「當鋪」。
圈套。如:「小心不要上了他的當!」
合宜。如:「恰當」、「得當」、「適當」。
成績不及格。如:「我被當了三科。」
抵擋。通「擋」。如:「銳不可當」、「螳臂當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高級軍官。如:「大將」、「名將」、「勇將」、「將士用命」。《史記.卷七七.公子傳》:「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
沽名釣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沽名釣譽」係由「沽名」及「釣譽」二語組合而成。 「沽名」在《廙別傳》中可見。三國時期的劉廙,見到弟弟劉偉與諷交好,就勸諫他說:「結交朋友最大的好處,就是在於學習別人的賢能之處。然而現在的人只知道結黨營私,不論人品,完全違背聖人的教誨。我看諷這個人,不修養自己的德行,只知道與人結交應酬,虛浮而不切實際,是個故意做作以謀取名聲的人。我勸你要謹慎小心,不要再和他往來了!」但是劉偉沒有聽從,後來諷果然謀反,劉偉也牽連被殺。 「釣譽」則見於《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卜式兒寬傳.公孫弘》。公孫弘是漢初的丞相,輔佐君王,奉行儉約,輕視財富,重視仁義,功勞甚大,因此在平帝時王元后的詔書中,曾經讚許公孫弘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傳達、表示。《詩經.小雅.楚茨》:「工祝致告,徂賚孝孫。」《三國志.卷二四.書.韓崔高孫王傳.崔林》:「仗節統事,州郡莫不奉牋致敬。」
7.奉獻、進獻。《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句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三國志.卷二○.書.武文世王公傳.鄧哀王沖》:「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10.竭盡。《論語.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三國志.卷七.書.呂布臧洪傳.臧洪》:「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宋.司馬光〈郭子儀單騎退敵〉:「我之將士,必致死與汝戰矣。」
1.旨趣、意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卜居〉標放言之致,〈漁父〉寄獨往之才。」《書.卷九三.恩倖列傳.茹皓》:「樹草栽木,頗有野致。」清.楊亨《白門新柳補記.喜齡》:「雖雲鬢蓬鬆,而意態幽閒,大有楚楚可憐之致。」
3.意志、趨向。三國.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故君子百行,殊塗而同致,循性而動,各附所安。」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卷三.傳忠錄下.誤謬論》:「道本一源,理無二致。自一源而萬變,則萬變仍歸於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