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31.2487 ms
共 15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印度教育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印度自十八世紀起淪為英國殖民地,一九四七年方才獨立,一九五○年成立聯邦制共和國;人口約八億四千萬(1991),是一多民族國家,人口最多的是印度斯坦族;主要宗教為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其語言以印度語為主,官方語言亦包括英語。
印度的教育制度,原實施「五三三制」,即小學五年,中間學校三年,中學三年。一九六八年開始實施「十二三學制」,即小學加初中十年,高中二年,高等學校三年。至於學前教育則自三至五歲為止。上述十年中之前八年為初等教育,為義務教育階段,其中分初小(一至五年級)和高小(六至八年級)。中等教育包括九至十年的初中和十一至十二年級的高中階段;其中在第十年和十... |
印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印章、圖章。《宋史.卷一五四.輿服志六》:「請令有司製州縣官合用印記,舊印非所當用者,毀之。」《紅樓夢》第五三回:「那一邊又有禮部祠祭司的印記,又寫著一行小字。」
|
印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府機關使用的印章。有印、關防、鈐記、國璽、職章等類別。《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縣令批准建造,又自取庫中公費銀十兩,開了疏頭,用了印信,就中給與老成耆民收貯了訖。」《儒林外史》第三八回:「你領了這婦人,拿我這一幅綾子,遇州遇縣,送與他地方官看,求都要用一個印信。」
|
三法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佛教用以辨別是否符合佛法的三種準則。即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諸行無常,謂一切條件所構成的現象是剎那生滅;諸法無我,謂所有存在都沒有實體;涅槃寂靜,謂息滅煩惱就不會輪迴。《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若一切教為此三種理印所印等,名為了義,違三法印等,非了義經。」
|
性別刻板印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別刻板印象(sex stereotype)係指社會依據個人的性別(sex)而預期其性特質及行為表現,但對於男性或女性特質持一過度簡化而固定的觀念,甚至忽略了原本屬於其個人的特質。(註1)例如:當我們看見小男孩哭泣時,會習慣性認為男兒有淚不輕彈,但看見小女孩哭泣時,就沒有特別的反應。這是因為我們預先設定男性的形象是勇敢無懼的,而女性則是較為柔弱者。這類對於單一性別持有過度簡化、固定或僵硬的看法即是性別刻板印象。而依照性別刻板
|
印纍綬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漢書.卷九三.佞幸傳.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邪!」形容身兼數職,官運亨通,權勢顯赫。清.嚴復〈論世變之亟〉:「然則印纍綬若之徒,其必矯尾厲角,而與天地之機為難者,其用心蓋可見矣。」
|
古印度文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古印度文明2 古印度文明的遺跡2.1 達羅毗茶2.2 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5 相關教學資源 古印度文明所謂的「古印度文明」,是指距今五千年前到西元六世紀印度河──恆河流域一系列文明的總稱,其地理範圍包...
|
印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圖章。如:「到銀行或郵局領錢,必須攜帶印章。」
|
第一印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第一印象是指對一個初見面者最先的若干心理知覺,是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的起點或基礎,第一印象良好則日後可繼續交往,因為第一印象不易改變,可能阻礙人際吸引力。
第一印象的獲得有兩種來源,可能同時具備,也可能「先入為主」。一為外表(Physical Appearance),包括個人的容貌、穿著、表情姿態、言談舉止等外觀上的表現。一為見面之前獲得的間接資料,包含透過別人的描述,以及書面的介紹。在無間接資料的情況下,個人全憑外表形成第一印象。在先有間接資料的情況下,則會先形成某種想像中的第一印象,待見面時,再以此印象的「模子」,套在對方身上而形成某種第一印象。但也有「百聞不如一見」的狀況... |
銘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銘印係動物行為學家羅倫茲(K.Z. Lorenz)所提出的概念,係指動物在初生的一至兩天,會對某些刺激感覺特別敏銳,進而對該刺激產生特殊的偏好。如幼鳥會跟隨著閃動的光,鴨子會循「呱呱」聲而來。這些刺激通常都有其特殊的屬性,如叫聲裡的某個音節或是奇特的行動方式,且往往可在母體身上找到。如小雞尾隨著母雞,或母鴨身後有一排跟隨的乳鴨。
初生動物的銘印行為,具有增加其存活機會的功能,因為銘印可使稚幼動物隨時跟在父母親的身邊,不僅食物不虞匱乏,並得到保護。 銘印是動物發展的第一個關鍵期(sensitive period)。所謂關鍵期是指動物在某個成長階段,其生理機能的成熟...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