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虛懷若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鄰的窺伺,拘謹恭敬得像個賓客,和藹可親得像冰塊融解,敦厚質樸得像塊未經雕琢的素材,渾然融合得就像激的江水,心胸開闊得像空曠的山谷。像這樣的人,不會驕傲自滿,所以才能夠去除舊有的弊端,不斷地更新進步。典源又見《老子》第四一章。「上德若谷」是表述不同等級的人聽到了同樣高深的道理,會有不同的反應。修養最高深的人會去努力實踐,修養中等的人半信半疑,修養低下的人則一笑置之。這是因為「道」的呈現往往是出乎常理之外的,正如最高尚的道反而好像最低下的山谷,所以一般人才聽了不容易體會。後來「虛懷若谷」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為人謙虛,能接納他人的意見。
心曠神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據《范文正公文集.卷三》引)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慨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1>,波瀾不驚,上下天光2>,一碧萬頃3>,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4>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5>,靜影沈璧6>,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7>神怡8>,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注解〕 (1) 春和景明:春風和暖,陽光明亮。 (2) 上下天光:天光和湖光相映照。 (3) 一碧萬頃:形容碧綠的天空或水面遼闊無際。 ...
殊途同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晉.葛洪《抱朴子.外篇.逸民》:「在朝者陳力以秉庶事,山林者脩德以厲貪,殊途同歸,俱人臣也。」
窮兵黷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齊威王(?∼西元前343),姓田,名因齊,戰國時齊國國君,齊桓公田午之子。曾起兵西擊趙、衛,敗魏於澤,齊國大治,諸侯不敢加兵於齊者二十餘年。自稱為王,在位三十六年,卒諡威。 (3) 田忌:生卒年不詳,戰國齊將。曾推薦孫臏於齊王。魏將龐涓攻趙都邯鄲,田忌領兵圍魏救趙,並用孫臏計大敗魏軍於桂陵。 (4) 幾:音ㄐ|,將近、差不多。 (5) 齊三枼:齊國三代。枼,疑為「世」。 2、「黷武」:《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劉虞》初,公孫瓚知術詐,固止虞遣兵,虞不從,瓚乃陰勸術執和,使奪其兵,自是與瓚仇怨益深。和尋得逃術還北,復為袁紹所留。瓚1>既累為紹2>所敗,而猶攻之不已,虞3>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汙不清。《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舉世混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文選.班固.典引》:「五德初始,同於草昧玄混之中。」唐.李善.注:「混猶溷。」
門庭若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注解〕 (1) 威王:齊威王(?∼西元前343),戰國時齊國國君,名因齊。曾起兵西擊趙、衛,敗魏於澤,國大治,諸侯不敢加兵於齊者二十餘年。自稱為王,在位三十六年,卒諡威。 (2) 徐公:戰國時齊國的美男子,生卒年不詳。 (3) 私:偏愛。 (4) 蔽:受蒙蔽、受隱瞞欺騙。 (5) 刺:當面指責過失。 (6) 燕:周代姬姓諸侯國,故址在今河北、遼寧及韓國北部。戰國七雄之一,後與齊、楚、韓、趙、魏為秦所滅。 (7) 趙:戰國七雄之一,約統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 (8) 韓:戰國七雄之一,戰國時晉大夫韓氏與趙、魏分晉,其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東南部一帶。介於魏、秦、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混、汙。唐.杜甫〈示從孫濟〉詩:「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渾。」宋.陸游〈遊山西村〉詩:「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隨波逐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在江邊行走。有一位漁父看到他,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落得此地步?」屈原回答:「因為舉世皆只有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不見容於朝廷,所以被放逐於此。」漁父便問:「自古以來,聖人都能隨環境變化調整自己,既然舉世皆混,何不淈其泥揚其波呢?」「淈」(ㄍㄨˇ)是擾亂而使其混之意,「淈其泥揚其波」就是要屈原隨著大環境,跟著眾人起舞,一起沉淪。《史記.卷八四.屈原列傳》也收錄這篇文章,同句話則載為「隨其流而揚其波」,意思與原意相似。後來「隨波逐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環境潮流行事。
涇渭分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涇水流入渭水時,清不混,界限分明。語本《詩經.邶風.谷風》:「涇以渭,湜湜其沚。」後比喻是非好壞區別得非常清楚。《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斷家私》:「守得一十四歲時,他胸中漸漸涇渭分明,瞞他不得了。」
包羅萬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封神演義》第四四回:「此圖乃老君劈地開天,分清理,定地、水、火、風,包羅萬象之寶。」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