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穿鞘花假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橢圓形,5–12×3–5.5毫米,灰褐色,具有黑褐色邊緣。上下葉表皆會產。子座暗褐色,可達50微米寬。分生子梗10–25根聚集成束,淺橄欖棕色,圓柱形,直立或彎曲,不分枝,1–3個分隔,0–2個膝狀彎曲,頂端圓錐狀的截斷,20–80×3.5–5微米,分生子痕未增厚。分生子倒棍棒狀或倒棍棒圓筒狀,淺橄欖色,筆直或彎曲,2–13個隔膜,頂端尖細至微鈍,基部快速縮減,截形,子痕未增厚,35–145×3–5微米。

楊桃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圓形,直徑 1-4 mm,中央白而邊緣有紫到褐色之邊緣。產於上下葉表,肉眼即可見。子座無或僅有數個褐色細胞。分生子梗2-8隻成散束,淺或非常淺的橄欖褐色,近頂端漸淺且漸窄,有分隔,無分支,頂端成膝狀彎曲並有些許截形, 30-140 × 4-6.5 μm;分生子痕明顯加深。分生子透明,針狀到倒棍棒形,筆直或有些許彎曲,多隔膜但不明顯,頂端銳尖,基部有截形及明顯加深之臍25-150 × 3.5-7 μm。
莧菜生假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半圓形至圓形,淺棕色,外包圍有棕色邊界,寬0.5–4公厘。主要於葉表產,少有上下葉表同時產。子座深棕色,球狀,25–65微米寬。分生子梗密集叢生,淺橄欖棕色,單支或分支,波浪狀向上生長,0–3個分隔。0–2個膝狀彎曲,頂端圓滑狀或稍截形,8–30×2.5–3.5微米。分生子圓筒狀或稍圓筒倒棍棒狀,淺橄欖棕色,筆直至稍彎曲,3–10個隔膜。頂端圓滑或圓錐狀圓滑,基部截形,15–80×2–3微米。
茯苓菜假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葉斑,或在葉片上表面有不明顯的黃色病斑。主要於葉片下表面產,灰棕色或灰色半球型散佈,2–7毫米寬,經常互相融合。子座小或達35微米寬。分生子梗呈密集束狀,突出於氣孔開口,或少部分於外部匍匐菌絲單獨長出,灰白色或淡銹色,往頂端漸灰白,單支或很少分支,呈波狀彎曲或膝狀彎曲,寬度不規則,1–3個隔膜,有時隔膜處略隘縮,頂端圓形或近截形,10–60×3–4微米,分生子痕未增厚。分生子針狀,少數倒棍棒狀至針狀,半透明至淡橄欖色,筆直或彎曲,3–12個隔膜,隔膜處不隘縮,頂端尖細,基部截形,35–120×2.5–3.5微米。

樟樹假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病斑不規則狀,灰色至黃棕色,具有灰色邊緣,1–2厘米寬。於葉片上下表皮皆會產。子座小或可達25微米寬。外部具有二級菌絲:菌絲淺橄欖色,1.5–3微米寬,由氣孔或是叢生子梗基部長出,側邊形成二級分生子梗,平鋪,具分隔,具分支。初級分生子梗可達16根成束,淺橄欖色,圓筒狀,筆直或稍彎曲,0–2個分隔,少分支,頂端圓滑或略鈍,10–35×3–4微米;子痕不明顯。分生子針狀至圓筒針狀,彎曲或波浪狀,半透明至十分淺的橄欖色,具3–8個不明顯分隔,頂端略尖細至略鈍,基部截斷或半截斷,30–75×2.5–3.5微米;子痕不明顯。
桉葉藤假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片上表面病斑不明顯。主要於葉片下表面產,暗橄欖色,散佈狀,受葉脈限制,1–6毫米寬,會幾乎覆蓋葉面。無或稍具子座。分生子梗無束狀或呈現鬆散的束狀,橄欖褐色,寬度不一致,具有明顯多分隔,隔膜處收縮,呈現波狀或膝狀彎曲,頂端鈍圓錐形,35–130×3.5–6微米。分生子痕未增厚。分生子橄欖色,圓筒狀,棍棒狀,較長的子略成倒棍棒狀,筆直或多種彎曲狀,2–12個隔膜,隔膜處略為隘縮,頂端寬圓形,基部截斷倒圓錐形,20–85×4–7微米。

蟲屎假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近圓形,角狀或不規則形,寬0.5–3毫米寬,中央深褐色,具寬黃色邊界。於葉片下表皮產。外部有二次菌絲體,其菌絲半透明至淺橄欖色,2–2.5微米,具隔膜,分枝狀,沿星狀葉毛向上爬,由二次分生子梗末端和側面長出。子座由幾個褐色細胞組成。分生子梗2–8跟聚集成束,或從二次菌絲上單獨出現,灰橄欖色至淺橄欖褐色,筆直,無分枝,無膝狀彎曲,0–2個隔膜,頂端圓形或截錐形。初級分生子梗20–65×3–4微米,二次分生子梗較短或可達10微米;分生子痕不明顯。分生子圓筒狀至倒棍棒圓筒狀,筆直或稍彎曲,半透明至淡黃橄欖色,2–12個隔膜,頂端鈍狀,基部近截形至倒圓錐形截斷,25–130×2...
球梳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菌落於CMA培養基培養,生長稀疏,淺黃色。營養菌絲透明,有隔板及假根。子囊柄黃色,有隔板,直立,不分枝,有時不規則分枝,長度1 cm或超過,直徑8-14 μm,向上漸細,柄上長出產枝。產枝在子囊柄上稀疏排列,數目很少超過3,無柄,無隔板,圓蓋形,20-28 × 17-26 μm,上半部表面產生許多密集假瓶梗。假瓶梗起先橢圓形後變瓶狀,8-10 × 1.5-2 μm,頂端產生小子囊。小子囊單一子,近透明,長棒狀,30-35 × 3.5-4.5 μm,子囊壁在基部鈍,頂端膨大,比子尖端多出5.5-7 μm,成熟時子頭呈水珠狀。子茅尖狀,24.5-28 × 3-4 μm,長...
紫珠生假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病斑角形至不規則狀,受葉脈侷限,1–3厘米寬,經常互相融合,紅棕色,中央顏色較淺。上下葉表皆會產。子座小或可達30微米,棕色。分生子梗可達30根密集叢生,淺橄欖棕色,顏色均一,圓筒狀,0–2個分隔,分隔處不隘縮,無分支,0–2個膝狀彎曲,頂端圓滑或半截形,15–40×3–4微米;子痕未增厚。分生子半透明至淺橄欖色,圓筒針狀,少數呈線形,略筆直或彎曲,5–12個分隔,頂端略鈍或圓滑狀,基部半截形或截形,50–90×3–4微米;子痕未加厚。
稜果榕假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病斑圓形,2–10厘米寬,中央灰棕色具有紅棕色邊緣。於葉片下表皮產。外部有二級菌絲: 菌絲淺橄欖色,具分隔,1–2微米寬。無子座。分生子梗淺橄欖色至淺橄欖棕色,不成束狀,由外部菌絲的末端或側邊長出(根據Sawada: 有時4–5根聚集成束,0–1個分支,1–4個分隔,無膝狀彎曲,24–44×2.5–3微米);子痕未增厚,不明顯。分生子圓筒倒棍棒狀或絲狀,筆直,淺橄欖色,1–3個分隔,頂端略鈍或窄的圓滑狀,基部略截形或倒圓錐形截斷,10–20×2–3微米;子痕未增厚。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