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51.1282 ms
共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陶製小甕。《戰國策.東周策》:「夫鼎者,非效醯壺醬瓿耳,可懷挾提挈以至齊者。」
|
覆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揚雄以為經莫大於《易》,故作《太玄》,欲求文章成名於後世。劉歆觀之,告訴揚雄,天下學者尚不能通曉《易經》,又如何能了解太玄,恐怕後人要拿來蓋醬缸。典出《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後比喻論著不受人重視。清.王鵬運〈摸魚子.莽風塵雅音寥落〉詞:「文章事,覆瓿代薪朝暮,新聲那辨鐘缶?」也作「覆醬瓿」。
|
覆醬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論著不受人重視。參見「覆瓿」條。清.黃遵憲〈雜感〉詩之三:「但念廢棄後,巧拙同泯泯,欲求覆醬瓿,已難拾灰燼。」
|
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持久性的改變,此種改變係由於增強練習而獲得的結果。此一定義雖然普及,但尚未能被普遍接受。在批評有關金瓿爭論的定義之前,讓我們留心且更注意它。(註1) 學習原則第一、學習是「行為」改變的索引,換句話說,學習的結果必定會付諸於可觀察得到的行為。學習之後,學習者能做些學習發生前所不會做的事。第二、這種行為的改變,具有「較持久的特性」,也就是說它不是短暫或固定的。第三、行為的改變不必在學習經驗之後立即發生。雖然「可能」有不同的活動能力,但是這活動能力不會立即轉化為行為。第四、行為改變(或行為潛力)是「經驗」或練習的結果。第五、該...
|
守口如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清.顧炎武〈與歸莊手札〉其四:「吾輩不能多讀書,未宜輕作詩文,如盆盎中水何裨於滄海之大,衹供人覆瓿而已。予將守口如瓶,不作雷鳴之瓦釜矣。」
|
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用以盛食物的器皿。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七.古銅器》:「古器之名,則有……壺、盦、瓿。」
|
劉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311~1375)字伯溫,明浙江青田人。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意伯,為明代開國功臣。後為胡惟庸陷害,憂憤而卒,諡號文成。擅長詩文,亦精通天文兵法。著《郁離子》、《覆瓿集》等。
|
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罐甕之類盛食物的陶土器。唐.陸龜蒙〈京口與友生話別〉詩:「蜀酒時傾瓿,吳蝦遍發坩。」
|
劉伯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著作有《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百戰奇略》、《神機致理兵法心要》及論述軍械火器的著作《火龍神器陣法》等書。此外,民間亦有多部與劉伯溫有關的小說。當中,有說他經常微服出巡,體察民情。亦有說他很會占卜,並著有《燒餅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後所發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後數百年的事。不過,由於劉伯溫早在洪武八年就已離世,使這些故事和預言的真確性存疑。
|
點鬼之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寫文章喜歡堆砌古人姓名和典故。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一.詞曲部.結構第一》:「能精善用,雖寸長尺短,亦可成名。否則才誇金斗,胸號五車,為文僅稱點鬼之談,著書惟供覆瓿之用,雖多亦奚以為。」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