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34.3727 ms
共 3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陷害、毀謗。如:「誣賴」、「誣陷」。南朝梁.江淹〈自序傳〉:「或為世士所嫉,遂誣淹以受金者。」《明史.卷一八七.馬中錫傳》:「誣為盜,遣甯杲、柳尚義繪形捕之,破其家。」
2.欺騙、矇騙。《孟子.滕文公下》:「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二四四.唐紀六十.文宗太和六年》:「當文宗求治之時,僧孺任居承弼,進則偷安取容以竊位,退則欺君誣世以盜名,罪孰大焉!」
虛妄不實的。《墨子.非儒下》:「儒者迎妻,妻之奉祭祀,子將守宗廟,故重之。應之曰:『此誣言也。』」《紅樓夢》第七八回:「小哥兒十三歲的人,就如此,可知家學淵源,真不誣矣。」
|
誣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造謠毀損他人名節或聲譽。《新唐書.卷一八一.列傳.李紳》:「湘素直,為人誣衊,大校重牢,五木被體。」也作「誣蔑」。
|
誣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訛指、冤枉。《紅樓夢》第六九回:「皆因張華拖欠了我們的債務,追索不與,方誣賴小的主人那些個。」《儒林外史》第五四回:「那也是他學裡幾個秀才誣賴他的。後來這件官事也昭雪了。」
|
誣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捏造事實,陷人於罪。《晉書.卷四○.賈充傳》:「及遷侍中,專掌禁內,遂與后成謀,誣陷太子。」
|
誣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偽造、變造證據或妄言指控,意圖使無罪者受到刑事或懲戒的處分。《三國演義》第二○回:「乃密使人誣告彪交通袁術,遂收彪下獄,命滿寵按治之。」《文明小史》第三九回:「諸城的百姓也實在刁的很,這樣事都會平空捏造誣告得人麼?」
|
誣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意陷害、冤枉。《新唐書.卷二○二.文藝傳中.李邕傳》:「復坐誣枉,且得罪,天子識其名,詔勿劾。」《初刻拍案驚奇》卷六:「是一個少年官人,因仇家誣枉,失了官職。」
|
非愚則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是愚蠢,就是故意欺騙人。《莊子.秋水》:「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韓非子.顯學》:「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
|
不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假、不欺騙。如:「權勢敗身,誠屬不誣。」
|
誣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毀謗冤枉。如:「不可存心誣罔他人。」
|
誣良為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陷害、冤枉守法的好人是盜賊。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