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4.39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隨聲響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意思。另外應劭的《風俗通義.卷二.正失》:「審形者少,隨聲者多。」意思也是說考竟實情的人少,隨聲和者多。後來「隨聲」之後,加上「附和」就成為「隨聲附和」的成語。出現這句成語的文獻如宋.魏了翁〈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論〉:「人至於忠忱體國,真實任事,則圖惟國事之濟,言慮所終,事惟其是,而豈肯隨聲附和,以僥倖萬一乎!」
福州評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福建省福州一帶的曲藝。清光緒年間頗盛行。說並用,詞多為七字句或八字句,不押韻。
掤扒吊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強行脫去衣服,以繩索捆緊,吊起來拷打。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三折:「(張云)他敢怎的你。()他將你掤扒吊栲施呈盡。(旦兒云)呸!我是他的夫人,他敢怎麼的我?」也作「繃扒吊拷」。
白字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廣東、福建、香港、澳門等地的戲曲。因、念均用方言而得名。白字戲屬童伶制,演員到變聲期不能白字曲者,則須去正字戲,所以著名藝人很少。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個,大都為傳奇故事。音樂屬曲牌體,分大鑼戲、小鑼戲兩種。大鑼戲原用大管弦,後改以竹弦為主奏樂器,小鑼戲以小嗩吶為主,配以響盞等。
南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湖北恩施、湖南西北與四川東南地區的劇種。原名南戲,起源於荊河漢劇,有舞臺演出與圍鼓班子(坐)兩種形式。屬皮黃系統,法與漢劇相似。但小生不用尖嗓,花臉不用邊音。腔依行當分生、旦、淨、末、丑等類。以南路(二黃)、北路(西皮)、上路(川梆子)為主。常演劇目有搬金牌、琵琶記、白兔記等。
母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基本條件,即俗說的本錢。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二折:「做子弟的有十個母兒:一家門,二生像,三吐談,四串仗,五溫和,六省傍,七博覽,八歌,九枕席,十伴當。……八萬四千傍門盡曉,纔做得子弟,非同容易也呵!」
盆傾甕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盆甕都傾倒過來。形容水、酒等液體急速下瀉。《歧路燈》第五八回:「眾人盆傾甕倒向口中亂灌,都有半酣光景,定要珍珠串曲子。」
調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曲演員功鍛鍊的步驟之一。即配合胡琴等主奏樂器,大聲練戲中的段,使聲音符合舞臺上的標準,並能熟悉伴奏。使演與伴奏達到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也作「吊嗓」。
廣播歌仔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四十年代初期利用廣播電臺播放的歌仔戲。因少了聽覺的欣賞,以強調腔與曲調為特色。此時期的歌仔戲吸收方言歌謠與國語流行歌曲,豐富了腔的內涵。
打息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打拍子。元.周密《武林舊事.卷七.乾淳奉親》:「後苑小廝兒三十人,打息氣道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