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71.860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搜奇抉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搜索新奇,挑選怪異。形容刻意雕鏤詩文。唐.韓愈〈荊潭和詩序〉:「搜奇抉怪,雕鏤文字,與韋布里閭憔悴專一之士,較其毫釐分寸。」
對臺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指兩個戲班為了互相競爭,同時演出相同的戲以比高下。比喻雙方競爭的同類工作或事情。如:「對臺戲」。
擔水向河頭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在能者面前賣弄本事,不自量力。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二折:「(正末云)軍師,他也使鞭,我也使鞭,可也怪他不著。()他正是擔水向河頭賣。」
脫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榫頭與卯眼脫離。比喻事物發生脫節或漏洞。元.王嘉甫〈八聲甘州.鶯花伴侶套.賺尾〉:「首言許心違,說的誓尋思暢好脫卯。」《水滸傳》第三九回:「小生雕的圖書,亦無纖毫差錯,怎地見得有脫卯處?」
馬如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51~1908)字去卿,又名時霏,江蘇長洲縣人。為清咸豐、光緒年間的彈詞表演家,是蘇州彈詞主要的流派腔之一。年輕時作過書吏,並有《道訓》、《雜談》等著作,對評彈藝術有卓越的貢獻。
東北大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東北各地的曲藝。通常為一人擊鼓板演,另外由二、三人分別以三弦、四胡等樂器伴奏,詞基本為七字句,常用曲調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流水板、二六板等。
打呆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沿街蓮花落的行乞方法。元.石君寶《紫雲庭》第三折:「這廝白日街上打呆歌,卻怎生到晚人前逞僂儸。」
飄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的人咬字發音不正確,稱為「飄字」。
侗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侗族的戲劇。流行於貴州、廣西、湖南等侗族分布地區。在清嘉慶、道光年間形成於貴州。其表演形式最初僅兩人坐,後來發展為走,角色不多,舞臺動作簡單,一般不用布景,舞臺上僅置桌、凳等。臉譜以黑白二色為基礎,由男演員扮演女角。腔有平調、哭板、仙腔及民歌調子,主要伴奏樂器為二胡、琵琶、鑼、鈴、鈸、鼓及特有的牛腿琴等。
鐵線木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木偶劇的一類。藝人用三根竹管套上鐵枝以操縱木偶,身段和手勢靈活細緻。清道光咸豐年間,由廣東潮州的紙影戲傳入福建詔安一帶發展而成,曲以潮劇或廣東漢劇的曲調為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