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5.179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習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期形成的習俗風尚。如:「所謂入境隨俗,咱們既然來到此地,就該懂得此地的習尚。」《明史.卷二一六.馮琦列傳》:「時士大夫多崇釋氏教,士子作文每竊其緒言,鄙棄傳註。前尚書余繼登奏請約禁,然習尚如故。琦乃復極陳其弊,帝為下詔戒厲。」
河姆渡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似特意加工過的石頭,當時即將這些石頭送往浙江省文物管理局的考古人員,隨後當局立即成立挖掘小組前往餘姚一地進行探究,而後經過專家的探究,推斷此地可能為古人類所聚居之村落。後續亦在附近發現三個灰坑、十一座墓坑及大量石器和陶片等,由此考古專家初步研判此應該屬於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經持續的挖掘後,在黑褐色的土層中閃現剎那的金黃色,而後與空氣接觸隨即轉為泥色,此即為炭化的稻穀遺存,其上榖殼隆脈仍清晰可辨,由此確立河姆渡文化的存在。(註2) 河姆渡文化的特色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大部份被歸類為人工栽培的秈稻,此一發現反駁了過去...
面命耳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耳提面命」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詩經》是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雅」是朝廷上的樂歌,又分為大雅、小雅。〈抑〉一詩出自大雅,相傳是春秋衛武公所作,用以自勵之詩。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康叔於衛,建立衛國。康叔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受周平王賜爵,是為衛武公。衛武公治理國家的態度十分開明,總是廣納百官的意見,做為施政的參考,因此得到衛國臣民的愛戴,讓衛國成為春秋初年的大國。在這一段詩中,衛武公表達了他對後代子孫的關心與懇切叮嚀,他說:「這些年輕人啊!還不懂得分辨善惡得失。為了怕他...
老姦巨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老奸巨猾」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老奸巨猾」原作「老姦巨猾」。「姦」,義同「奸」,即為邪惡、狡詐之意。「姦猾」指奸詐狡猾的人,《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丞相亦言灌夫通姦猾,侵細民,家累巨萬,橫恣潁川。」即是指灌夫勾結奸詐狡猾之人,危害百姓,累積了萬貫家財,橫行於潁川一地。到了宋代的《資治通鑑》則有「老姦巨猾」的用法,書中描述唐代宗室大臣李林甫的為人,他在玄宗時做宰相,由於心思細密,狡猾詭詐,常一邊對人甜言蜜語,又背地裡陷害他。見到皇帝對誰寵幸,就極力巴結;當對方的權位對自己有威脅時,就設計剷除。李林甫這樣厲害,就連人生經歷豐富、非常狡猾的人都無法倖免。後來「老奸巨猾」這...
及瓜而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指兩人輪流戍守一地,而相約每年瓜熟時前往交接。語出《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癸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後指任期屆滿時,由他人來接替。宋.陳師道〈代罷郡謝執政書〉:「顧無施設之勞,不覺歲時之逝。及瓜而代,曾不滯留,奉身以還,又逃罪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穀殼。《廣韻.平聲.虞韻》:「稃,穀皮。」《水滸傳》第二五回:「我前日要糴些麥稃,一地裡沒糴處。」
淡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位於臺北市西北,淡水河口北岸的一地,過去稱為「滬尾」。早期商業發達,而今因河口淤塞,風光不再,街景多留有昔日色彩,具歷史意義。[例]淡水的夕陽,是此地有名的勝景。
會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幾個獨立行動的部隊,在某一地點會合。《左傳.文公十六年》:「楚子乘馹,會師于臨品。」《隋唐演義》第四六回:「越王侗傳旨差虎賁郎將劉仁恭、光祿少卿房崱,募兵二萬五千,差人知會河南討捕大使裴仁基,前後夾攻,會師倉城。」
通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由一人或一地傳達任何消息(語言、文字、符號、圖片、映像)至另一人或一地的方法,但不包括直接晤談。
旦旦信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信誓旦旦」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周初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扣除六篇有目無辭者,共三百零五篇,其內容分為風、雅、頌三大類,為中國文學總集之祖,也是當時北方文學的代表。其中「風」是當時各諸侯國的民間歌謠,本由諸侯採擷其國的民歌,貢獻於天子,並由樂官統籌匯整。《詩經》中共分十五國風。「衛風」即為古衛國的歌謠,故址約在今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一帶。〈氓〉一詩,則是棄婦自訴怨傷之詩。在詩中女性自訴:他們本是結髮夫妻,新婚之時,談笑何等歡樂,而廝守到老的誓言又是何等誠懇,如今丈夫居然不念舊情,狠心將自己拋棄。既然丈夫完全不念...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