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2.49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水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一地方的氣候、風土等自然環境。《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西遊記》第四四回:「忍不得寒冷,服不得水土,死了有六七百。」
不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某動作出於自然而非做作。《文選.潘岳.悼亡詩三首之二》:「撫衿長歎息,不覺涕霑胸。」《紅樓夢》第二八回:「不覺慟倒山坡之上,懷裡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區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地表任一地區,其自然和人文環境與周圍地區有顯著差異的特性。
速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一半,也就只有25公里。(註1) 平均速率(註2)1. 計畫開車去旅行時,駕駛人通常希望知道開到某一地點需要多少時間。這輛車當然不可能全程都以同一速率行駛,所以駕駛人唯一在乎的就是全程的「平均速率」。物體(如汽車等)未必經常以同一速率移動,此時我們就會以平均速率來概述它的運動。2. 平均速率=經過的距離/所需的時間。3. 由於平均速率是運動距離除以花費時間,所以在平均速率不會顯示汽車在行駛期間的變化,所以平均速率大不同於瞬時速率。 參考書目註1: 觀念物理I,牛頓運動定律.動量,休伊特(Paul G.Hewitt)著,...
破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破裂散碎。如:「玻璃破碎一地。」元.蘇彥文〈鬥鵪鶉地冷天寒套.紫花兒序〉曲:「早是我衣服破碎,鋪蓋單薄。」
吠陀時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阿利安人與吠陀時代文明2 吠陀3 奧義書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阿利安人與吠陀時代文明印度河文明其後神秘的消失,在數百年之後,來自中亞草原的遊牧民族──阿利安人,他們來到了印度河流域,開始侵入這一地區。他們征服了當地土著,定居於今日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地區,這種入侵從西元前一千五百年一直持續到西元前一千一百年左右。這些新進入者雖然帶來了破壞,但同時也帶來了偉大的文化,形成了以吠陀經為聖典的吠陀時代。 吠陀吠陀是梵語,其為「知」的意思。真正的吠陀有四部,為:《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吠陀》...
一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某一地區。《詩經.小雅.角弓》:「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喻世明言.卷一三.張道陵七試趙昇》:「若一年缺祭,必然大興風雨,毀苗殺稼,殃及六畜。所以一方懼怕,每年用重價購求一人,赤身綁縛,送至廟中。」
綢繆未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未雨綢繆」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匯集周初至春秋中葉以前五、六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共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有目無辭,故實際上僅存三百零五篇。內容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為文學總集之祖,也是當時北方文學的代表。其中「風」是各國的民間歌謠,本由諸侯採擷其國的民歌,貢獻於天子,並由樂官統籌管理。《詩經》中共分十五國風。「豳風」即為古豳國的歌謠,故地約在今陝西省邠縣。〈鴟鴞〉一詩,則是詩人以鳥兒築巢養雛鳥的辛苦,來抒發自身所經歷的窮苦憂患。詩中提到,鳥兒為了確保巢的堅固,便在下雨之前,剝除桑根皮來修補鳥巢,以免風雨來臨時,把鳥巢吹壞了。後來「...
徹桑未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未雨綢繆」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匯集周初至春秋中葉以前五、六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共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有目無辭,故實際上僅存三百零五篇。內容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為文學總集之祖,也是當時北方文學的代表。其中「風」是各國的民間歌謠,本由諸侯採擷其國的民歌,貢獻於天子,並由樂官統籌管理。《詩經》中共分十五國風。「豳風」即為古豳國的歌謠,故地約在今陝西省邠縣。〈鴟鴞〉一詩,則是詩人以鳥兒築巢養雛鳥的辛苦,來抒發自身所經歷的窮苦憂患。詩中提到,鳥兒為了確保巢的堅固,便在下雨之前,剝除桑根皮來修補鳥巢,以免風雨來臨時,把鳥巢吹壞了。後來「...
迥然不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流傳於兩晉南北朝時期之兩漢無名五言詩。其作者、作年、時代、篇目等,眾說紛紜,難以詳考,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 (5) 子建:曹植(西元192∼232),三國時魏武帝第三子,文帝之弟。十歲能屬文,甚得武帝寵愛。文帝立,忌其才而不重用,封陳王。植才思敏捷,詞藻富麗,尤長於詩。六朝詩人多受其影響,謝靈運嘗言:「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獨得八斗。」卒諡思,世稱為「陳思王」。所作經後人輯為《曹子建集》。〔參考資料〕 宋.朱熹〈答程允夫書〉其四(據《朱子文集.卷四一》引)此又雜於釋氏之說,更當以二程先生說此處,熟味而深求之,知吾儒之所謂道者,與釋氏迥然不同,則知「朝聞夕死」之說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