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87.52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揚旗吶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聲吼叫,聲威震人。後來玉簫出面來勸他:說他代天子出征,不學雲間飛翔的鳳鳥,倒像井底青蛙,在這兒帶著兵士搖旗吶喊,弄得塵土到處亂飛,是多麼不懂事呀!這裡的「搖旗吶喊」就是軍陣喊威的意思。
眼不識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很容易認識的字,如果連「丁」字都不認識,那就接近文盲了。所以這句話不但誇讚了自己,也取笑了長於武藝的兵士。使得士兵們相當地氣憤,對他們深惡痛絕。後來「目不識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矯枉過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便藉救援蔡國的名義,發動吳兵攻打楚國,攻下楚國的都城郢。此時楚平王早已死去多年,復仇心切的伍子胥命令兵士們挖開楚平王的墳墓,鞭笞屍骨。後人評論這件事情,認為:「兒子為父親復仇,臣子討伐逆賊,本來是發自至誠之舉,但是伍子胥的做法已經超出常理,反而不合乎中庸之道了。」後來「矯枉過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原文的「矯枉過直」演變而出,用來指人糾正偏差超過適切程度,反而不符合中庸之道。
錞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銅製的打擊樂器。主要用於軍旅中號令兵士。形制為整體略呈橢圓筒形,肩圍闊大,腰圍縮小,平頂有鈕,鈕多作虎形或馬形,可以懸掛起來敲擊。《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句下漢.鄭玄.注:「錞,錞于也。圓如碓頭,大上小下,樂作鳴之,與鼓相和。」
不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不幸。《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紇不佞,失守宗祧,敢告不弔。」唐.張說〈祭石嶺戰亡兵士文〉:「何如不弔,罹此寇虜。」
鋪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驛站中負責遞送緊急公文的兵士。《西遊記》第三五回:「我老孫再不曾住腳,比急遞鋪的鋪兵還甚,反復裡外,奔波無已。」
點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隊召集兵士。《樂府詩集.卷二五.橫吹曲辭五.古辭.木蘭詩二首之一》:「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三國演義》第一一回:「融教一面點兵,一面差人送書。」
馬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騎馬的兵士。參見「騎兵」條。六部成語註解.兵部:「馬兵:綠營馬隊之兵皆曰馬兵。」
千金敝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並做成肉羹送給他,為了向魏文侯表示自己的忠心,他吃下肉羹。由這二個故事來看,誰比較仁慈呢?如果放縱兵士胡作非為,那就失去斬殺將領撫慰百姓的仁義之心了。」後來「敝帚自珍」這句成語,就從劉禹話中「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所擁有,故非常珍視。
擁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聚兵士、軍隊。《漢書.卷三二.張耳陳餘傳》:「始吾與公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胡不赴秦俱死?」《後漢書.卷二一.李忠傳》:「南方海濱江淮,多擁兵據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