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451.291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學生自治活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以達到下列四項主要目的:1.培養獨立自主的精神可以提供機會,讓學生學習自我管理,養成凡事能自己思考判斷的獨立精神。2.養成實踐力行的能力學生在校所學多屬知識的吸收,少有加以應用的機會,自治活動正好提供良好的機會,讓學生能將所學到的知識加以實際應用。3.培養公民的知能人須有尊重別人的態度、與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知能、有領導及被領導的能力,而這些在學生自治活動中均有學習的機會。4.滿足學生需求及增進學生權益學生自治活動是學生較有權力主導的活動,較能配合自身的需求規劃設計,始知能滿足學生在其他教育活動中所無法滿足的需求,學生...
將信將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又、且。「將信將疑」表示又有點相信,又有點疑惑。形容對事情的真假,無法明確判斷。語出唐.李華〈弔古戰場文〉。 △「半信不信」
自由心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論何種證據,其證據力的強弱,及採用與否,在合乎常情、無悖法理等的原則下,悉憑審判官的心理判斷,而不受任何拘束,稱為「自由心證」。
討論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討論法重視在教學過程中讓討論者自由發揮想法,並藉由意見的交換彼此接納、容忍和尊重,進而發展思考和價值判斷的能力。(方郁琳,1997b) 適用時機1.熟悉課程內容2.研討爭議性問題3.解決多種答案的問題4.建立或改變個人行為5.培養民主參與精神(方郁琳,1997b) 討論的功能黃光雄(1991)將功能分為認知與情意部分,再由兩者發展出技能部分。 (一)認知方面1.討論前需熟悉教材、了解內容,因此透過熟悉教材培養組織漢綜合能力。2.討論中檢視自己的行為、感覺和信念,進而改變原有的態度和想法。3.能從不同角度思考,找出解決問題...
知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知性方面的精神活動。如觀察、想像、判斷、思考等各種能力。
意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識除了監視功能以外,還具有控制功能,能協助個體整合各種內外在訊息(例如:視覺 聽覺 記憶 思考與判斷),以做出進一步的行動計畫[註三],比方說當意識到有個陌生人突然靠近自己的時候,我們就會去看這個人的外型,講話的內容等接受到的外在訊息,依照自己過去有過的經驗去判斷這個人的意圖,再決定自己要如何回應這個人。因此,意識的監視和控制功能有助於個體免於危險或達成目標。 意識的層面1.前意識(preconcious)意指儲存在長期記憶裡的訊息,平時不會被...
決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對事情做判斷與主張。《史記.卷三.殷本紀》:「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漢書.卷七四.魏相丙吉傳.丙吉》:「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後決定大策。」
可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可能性。[例]據我判斷,發生這種事的可能不大。
模棱兩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模稜兩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舊唐書》的記載,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當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為「蘇李」。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還擔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但是他的處事態度含混,曾經對人說:「處理事情時,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萬一出了錯,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備,這就像摸著稜角的兩端,不置可否才好。」人們因此,幫他取了個「蘇摸稜」的外號。後來「模稜兩可」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心理計量取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章的能力。語言流暢:用字遣詞與聯想的能力。數的運算:數字運用與計算能力。空間能力:感官與空間的運用及判斷。記憶力:對一般事物的記憶聯想。知覺速度:觀察與區辨能力。一般推理:推理判斷的能力。5.基爾福(Guiford)─智能結構論:基爾福強調個體的心理歷程,以思考為中心,提出智力結構的動態運作觀點,它主張心智是內容的運作而產生成果,從這三個變項中共產生5*5*6=180種因素:思考的內容:指能引起思考的刺激原。  A.視覺。  B.聽覺。  C.符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