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陪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善的話向人道歉。元.無名氏《醉寫赤壁賦》第四折:「我如今將著一壺酒,親自到他宅上遞一盃,一來送行,二來陪話。」《三國演義》第一三回:「玄德與呂布陪話曰:『劣弟酒後狂言,兄勿見責。』布默然無語。」也作「陪口」。
物至而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物極必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文子》一書作者文子,據傳為春秋時晉國人,大約和孔子同一時代,為老子弟子。《文子.九守》中講述: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發展到極限,就會朝相反的另一方轉化,過於自滿則會招致損害,像日月盈虧一樣,是不變的道理。古代聖明的天子待人謙沖和善不敢自滿,像容納百川匯注的谿谷,接受來自各方的批評及建言,功業和德行才能不衰退,這就是天道。另外在《文子.上禮》亦有相同的說法:天地萬物循環的道理發展到了極限,就會朝相反的方向轉化,過分盈滿就會有所損害。後來「物極必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會轉向發展。
模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模仿、仿傚。如:「那位學姐人品好,待人又和善,一直都是學弟妹們模傚的對象。」也作「模仿」。
馴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情和善。如:「他秉性馴和,很少與人起爭執。」
和顏下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臉色和善,態度謙卑。《文明小史》第三六回:「我有一言奉告,諸君去見監督時,千萬和顏下氣,磕頭請安的禮節是廢不得的。」
軟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滾球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惡聲叱人走開,但態度較和善,多用在斥責小孩。
陪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善的話向人道歉。元.無名氏《神奴兒.楔子》:「我不誤間撞著你,我陪口相告,做小伏低。」也作「陪話」。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