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109.3765 ms
共 10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視險如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視危險如平安。形容面對危險,毫不畏懼。晉.史援〈後漢史君頌〉:「處溢不驕,居勞不憚,視險如夷,忘身逐叛。」也作「視險若夷」。
|
夷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削平磨滅。《文選.潘岳.西征賦》:「皆夷漫滌蕩,亡其處而有其名。」
|
夷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困苦得以平舒。《詩經.大雅.瞻卬》:「罪罟不收,靡有夷瘳。」
|
夷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夷生係唐代四夷赴長安國學求學者。據〔新唐書.選舉志〕載,自天下初定,增築學舍至一千二百區,雖屯營飛騎,亦置生,遣博士為授經。四夷若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相繼遣子弟入學,遂至八千餘人。又〔舊唐書.吐蕃傳〕,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嫁吐蕃贊普棄宗弄贊後,贊普受公主影響,乃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
|
夷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易、簡單。《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故軌跡夷易易遵也,湛恩厖鴻易豐也。」
|
唐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猛獸,皮堅厚,可以製甲,後作為甲的代詞。《董西廂》卷二:「裹一頂紅巾,珍珠如糝飯;甲掛唐夷兩副;靴穿抹綠。」也稱為「唐猊」。
|
夷白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夷白堂是明代藏書家顧元慶的藏書之室。顧元慶,字大有,號大石山人。長洲人(江蘇蘇州)。約生於明弘治3年,嘉靖45年卒(約1490-1566)。以家住陽山大石山左麓,學者稱大石先生。顧元慶的兄弟皆經商治產,獨元慶以書自娛,纂述甚豐,家有藏書萬卷,存夷白堂,曾選所藏善本刻〔文房小說四十二種〕和〔明朝四十家小說〕等。由此可證夷白堂藏書中有相當比例的通俗文學作品。
|
讎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直視不言的樣子。《淮南子.道應》:「齧缺繼以讎夷,被衣行歌而去。」
|
南宋攘夷思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宋學者無論事功派或道學派均反對和議;道學派以朱熹為代表,事功派以陳亮為代表。朱熹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上書論宋、金之關係,認為議和者有百害而無一利。就義理言:「夫金虜於我有不共戴天之,則其不可和也義理明矣。」就利害言:「和議不廢,則人存苟安之心。」「今日講和之說不罷,則陛下之勵志必淺,大臣之任責必輕,將士之赴功必緩,官人百吏之奉承必不能悉其心力,以聽上之所欲為。然則本根終欲何時而固,形勢終欲何時而成,恢復又何時而可圖,守備又何時而可恃哉!其不可冀明矣。」就形勢言:「則我恃求和之策,彼操和戰之權。」「少懦則以和要我,而我不敢動;力足則大舉深入,而我不及支。蓋彼以從容制和,而其操術常行...
|
夷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民俗舞蹈,又稱《惠比須舞》。其源起可追溯至室町時代,為民間藝人在街頭人家門前表演的「門附芸」(Kadotsukegei)之一種,具季節性,通常在每年初春時節巡迴各地表演。惠比須是日本「七福神」中,唯一源於日本本土的神明,能予人財富與幸福,深受民間信仰。微笑的臉龐,頭戴烏帽子,拿著釣了一條大鯛魚釣竿的模樣,便是他的特徵。此舞產生於室町時期(1338-1573),富有當時流行的華麗風格,模仿《大黑舞》的形式,在江戶時期正德年間(1711-1716)定型。在吹笛打鼓、唱歌跳舞的雜子舞中,《夷舞》是重要的演出節目,身著惠比須模樣的衣裳,手持釣竿,在雜子舞的歌聲中,非常快活地跳著舞,來奉神求福。出雲...
《民俗藝能辭典》。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