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隨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其所宜。《宋書.卷五九.張暢傳》:「孝伯言辭辯贍,亦北土之美也。暢隨宜應答,吐屬如流。」
德以報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以德報怨」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論語》一書是由孔門弟子記錄而成,內容是孔子自述或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間相互問答的話。〈憲問〉篇中有一段論述謝恩報怨的方法。有人問孔子:用恩惠來回報仇恨,你覺得怎麼樣?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用恩惠來回報仇恨,那用什麼來回報對我們有恩惠的人呢?不如用正直之道對待仇人,除非別人用恩惠待我,我才同樣的用恩惠回報他。此外,在《禮記.表記》中也記載了孔子曾經說過的話:「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及「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這些話也是在討論謝恩報怨的方法。「以德報怨」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不記仇恨,反以恩德...
酬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應對、應答。《南史.卷五一.梁宗室傳上.吳平侯景傳》:「劉顯執卷策勱,酬應如流,乃至卷次行數亦不差失。」
回心易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回心轉意」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朱熹為宋代大儒,門下學生很多,他與學生之間的問答討論,多被收錄在《朱子語類》一書裡。〈訓門人〉一章所錄為朱子對門人的訓示,其中記載了一段他對魏元壽問《大學》的應答。朱子藉著這個機會,對當時的學者批判一番,他說道:當今學者的通病在於「先立私意」、「主張己說」,他們引用聖人言論,不過是藉以接續自己的學說,而非真正汲取聖人話中真義。朱熹又說:人在一天裡,內心的私心意念可說是不曾中斷,但這些學者在百念之中,卻不曾放棄成見,也不曾改變自己的主觀態度,然後把聖人話語再仔細斟酌思量,以揣摩聖人所欲傳達的道理。朱熹話中,批評當時學者「不會略略回心轉意去看,把聖賢思量...
獻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應答、酬答。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文明從容,亦心聲之獻酬也。」
記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記誦所讀的書,以備應答問難。《禮記.學記》:「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宋.歐陽修〈蔡君山墓誌銘〉:「學者以記問應對為事,非古取士之意也。」
酬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答、對答。《後漢書.卷五三.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申屠蟠》:「唯南郡一生與相酬對。」《宋史.卷四四五.文苑列傳七.熊克》:「尤淹習宋朝典故,有問者酬對如響。」
書目答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清張之洞提督四川學政時,應答初學者所問而作,一說實出繆荃蓀手。四卷。其書引歷代著作,多達二千餘種,按四部分類,並分子目,指示門徑,極便初學。近人范希曾補正,於各目之下臚列各本,頗便檢查。
心迴意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回心轉意」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朱熹為宋代大儒,門下學生很多,他與學生之間的問答討論,多被收錄在《朱子語類》一書裡。〈訓門人〉一章所錄為朱子對門人的訓示,其中記載了一段他對魏元壽問《大學》的應答。朱子藉著這個機會,對當時的學者批判一番,他說道:當今學者的通病在於「先立私意」、「主張己說」,他們引用聖人言論,不過是藉以接續自己的學說,而非真正汲取聖人話中真義。朱熹又說:人在一天裡,內心的私心意念可說是不曾中斷,但這些學者在百念之中,卻不曾放棄成見,也不曾改變自己的主觀態度,然後把聖人話語再仔細斟酌思量,以揣摩聖人所欲傳達的道理。朱熹話中,批評當時學者「不會略略回心轉意去看,把聖賢思量...
蘇門長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阮籍曾於蘇門遇孫登,談論道家導氣之術,登皆不應答,籍因此長嘯而退。行至半嶺,聞山谷中傳出有若鸞鳳的聲音,乃是孫登之嘯。見《晉書.卷四九.阮籍傳》。後以蘇門長嘯形容態度高傲或嘯傲不羈。唐.白居易〈秋池獨泛〉詩:「嚴子垂釣日,蘇門長嘯時。」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