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12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文質彬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晚年致力整理古代典籍,並開平民教育之先河,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論語》一書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互相問答的話,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內在的實質勝過了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質樸;而文采勝過實質的話,就會因為文辭過於繁雜而顯得虛華。只有在端莊的外表禮儀和崇高的內心修養配合協調,才能達到表裡一致,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後來「文質彬彬」被用來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端莊,或形容文章內容與辭采並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表示同意的應答聲。如:「連連稱諾」。《論語.陽貨》:「諾,吾將仕矣。」《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
以德報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語》一書是由孔門弟子記錄而成,內容是孔子自述或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間相互問答的話。〈憲問〉篇中有一段論述謝恩報怨的方法。有人問孔子:用恩惠來回報仇恨,你覺得怎麼樣?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用恩惠來回報仇恨,那用什麼來回報對我們有恩惠的人呢?不如用正直之道對待仇人,除非別人用恩惠待我,我才同樣的用恩惠回報他。此外,在《禮記.表記》中也記載了孔子曾經說過的話:「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及「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這些話也是在討論謝恩報怨的方法。「以德報怨」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不記仇恨,反以恩德回報他人。
孺子可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履:穿鞋。 (13) 殊:非常。 (14) 平明:天剛亮的時候。 (15) 諾:表示同意的應答聲。
後生可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孔子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門後學記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間的問答之語,而成《論語》一書,其中可見孔子思想的脈絡,以及他的治學方式。由於孔子一生在政治上未能施展抱負,所以他對門下弟子的期許極大。在〈子罕〉篇中,孔子便說:「不可以小看年輕人啊!我們怎麼知道他們將來的成就,不會超過我們這一輩呢?如果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任何可以稱道的成就,那他也不會有什麼了不起的作為。」一方面表現出孔子對年輕人的無窮期待,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於尊長的應答之詞,表示恭敬的意思。《禮記.曲禮上》:「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意者寡人殆不明乎,非有先生伏而唯唯。」
如數家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破萬卷,肄經邃於士禮,披文摘句,尋例析辭,聞者冰釋。……地理沿革,官制變置,元史姓氏,有詰之者,從容應答,如數家珍焉。」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四.鄭蘇年師》:「(鄭蘇年師)肆力於學,尤喜讀經世有用之書,自《通鑒》、《通考》外,若陸宣公、李忠定……諸公著作,靡不貫串,如數家珍。」均是稱讚人的學問淵博,應答之間,從容不迫,就好像在敘述家中之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般的應答。如:「無言以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應答、對答。《詩經.大雅.抑》:「無言不讎,無德不報。」《新唐書.卷八五.王世充傳》:「而世充素詭妄,不能讎其語,士大夫遂貳。」
頭頭是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次參見南泉普願禪師時,即表現得不尋常。對於普願禪師問他的問題,他並不直接回答,而是以另一種巧妙的方式應答,因此深得普願禪師的賞識。關於這段問答,後面的頌文則是說得很明白,意謂:即使是一把小草,有智慧的人也可以將它變成一尊佛像;也就是只要悟得禪理,則道時時刻刻存在我們眼前,是無所不在的。「頭頭是道」這句成語原用來指道無所不在,後則用於形容言語清楚明白,有條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