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鵬霄萬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鵬程萬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學宗旨是要人們超越世俗的價值觀,不要去計較那些是非、大小、有用無用等的判斷,因為這些都是人為的,並非恆常不變。人們如果一味計較這些,身心就會被牢牢綁住;要學著拋棄這種種的束縛,才能得到真正的放任自得,也就是莊子所謂「逍遙」的境界。為了引導人們能接受他的思想,莊子運用很多的寓言,來啟發人們。在〈逍遙遊〉中,莊子舉了一個鵬鳥高飛的寓言,說明人要先懂得「適性」,才能知道自己也有天生的長處,不會一味羨慕別人。在這個寓言中,莊子先說北海有一種鯤魚,大得不得了,後來這種魚變成了鵬鳥。鵬鳥也是大得不得了,奮飛起來的時候,張開翅膀...
馬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象派的展覽;在追尋新藝術方法的同時也注重官方的認同,在馬奈的畫作中,可看見他在開拓新風格之際也未完全拋棄、鄙視舊的技法,正因這種介於寫實與印象的「過渡」特色,新、舊畫派、官方皆對他推崇備至,他運用純色、平塗的手法影響了後世無數的畫家,如:莫內、雷諾瓦。在取材方面,馬奈常以日常生活的場景作為主題,也能在某些作品中窺見他的左翼傾向。 重要作品<草地上的午餐>、<奧林匹亞>、<一杯啤酒>、<在阿戎堆時,莫內於船上繪畫>、<花園中的小孩>、<吹笛子的少年>、<女神遊樂廳的吧檯>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馬奈英文關鍵字:Edouard ...
空囊如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囊空如洗」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囊空如洗」的「囊」是口袋,口袋空空的,像洗過一樣,自然是什麼都沒有,所以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極度的貧窮。明代小說《警世通言》收錄了一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內容是描述明朝萬曆年間,京城名妓杜十娘勇敢追求愛情,後來遭監生李甲拋棄,抱著百寶箱自沉江中的故事。典源這裡節錄的段落是:監生李甲自從和杜十娘認識之後,一年多來,身上的錢已經花的差不多,杜媽媽拿不到好處於是動起趕走李甲的念頭。杜十娘早就想要從良將終身託付給李甲,於是和杜媽媽拍掌約定,只要李甲十天之內拿得出三百兩銀子,就讓杜十娘跟李甲走。當天晚上,杜十娘就和李甲商量,李甲說:「我並不是沒有這個心...
五十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解〕 (1) 填然:鼓音充實盛大的樣子。 (2) 棄甲曳兵: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落荒而逃。
古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這段時間大量寫詩,投稿藍星詩刊、成功青年等。可惜天倫夢碎,就讀成功中學時,父親熊飛(熊鵬聲)因外遇拋棄妻兒,不久熊耀華亦離家出走,獨居於浦城街,一度加入幫派,刀疤累累。高二時(1955),熊耀華在晨光雜誌發表小說《從北國到南國》,1957年秋,古龍進入淡江英專(即淡江大學前身),就讀夜間部英語科。第二年旋即棄學,與舞女鄭月霞(莉莉)同居於台北縣瑞芳鎮鄭家。古龍在少年時期便嗜讀古今武俠小說及西洋文學作品,一般多以為他是受到吉川英治、大小仲馬、海明威、傑克倫敦、史坦貝克小說乃至尼采、沙特等西洋哲學的影響啟迪。古龍自己也說過...
捐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捨棄、拋棄。《管子.立政》:「正道捐棄,而邪事日長。」《三國志.卷七.魏書.臧洪傳》:「是以捐棄紙筆,一無所答。」
離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離開拋棄。如:「他離棄妻兒,一個人到外地闖天下。」
五十笑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解〕 (1) 填然:鼓音充實盛大的樣子。 (2) 棄甲曳兵: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落荒而逃。
人格疾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良知;不負責任且會有衝動、魯莽行為,情緒上易怒、好攻擊;而在人際關係上通常短暫。2.邊緣型:常恐懼被拋棄;在人際關係、自我形象及情感表現上皆不穩定,會有自傷、自殺等衝動行為。3.劇化型:行為表現戲劇化,會有誇張、即端的情緒或是行為,目的是為了尋求他人注意。4.自戀型: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取向,且會誇大自我的重要感,只關注本身的利益;缺乏對他人的同理心,甚與他人相處時會利用他人。 C群人格疾患主要特徵為表現出焦慮與害怕行為。又可分為:1.迴避型:對人際關係過度敏感,因此逃避社會關係,也害怕被羞辱拒絕。2.依賴型:極度依賴他人,...
魚得忘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魚忘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筌,是竹編的魚籠,用以捕魚。蹄,是捕兔用的網子,即是兔罝。莊子用筌和蹄比喻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捕捉魚和兔才是獵人真正的目的。如果已經捕捉到魚,那筌就沒有用處,已經捉到兔子,那蹄也失去了作用,這兩者就可以拋棄不用了。同樣的,言論和著作是用以闡明道理的工具,道家認為天地間的至理,並非言語文字所能傳示,所以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一旦通達道理,就應該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後來「得魚忘筌」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亦用來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有背義忘恩之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