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政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施政的要領、方針。《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下》:「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故本紀以述皇王,列傳以總侯伯,八書以鋪政體,十表以譜年爵,雖殊古式,而得事序焉。」
教育基本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號令修正公布第 8、15 條條文 條文章節第 1 條為保障人民學習及受教育之權利,確立教育基本方針,健全教育體制,特制定本法。第 2 條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知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為實現前項教育目的,國家、教育機構、教師、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第 3 條教育之實施,應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之...
內在的教育目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步的歷程。也就是說明了他認為教育沒有永恆的目的,目的是產生在生活不廷變化的過程中,是指導我們生活的方針,是人類生活的理想與結果。(註1) 對於傳統目的之批評傳統生活中,常以固定不變的教育目的作為亙久不變的真理,因此提出了幾項批評,傳統的教育目的中,不能在一個情境下,促使我們的智慧產生激發,卻會讓人呆坐在原地,任人指揮;在傳統中,也常常無法與情境發生連結,因此有脫離現實之疑慮,遙遠而不切實際;訪愛了人類自由行為之模式,更扼殺了最重要的創意;教學者以及受教者,僅以機械式的思維作為互動的模式,二者之間無法產生新的事物。(註2...
括戶政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逃戶入籍,已徵收租庸和地稅,藉以恢復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但到西元723年(開元十一年),字文融改變原本方針,令浮逃戶附籍於寄寓地,稱之為客戶,以別於徵收租庸調的主戶,課以較輕的戶稅。這是租庸調制的修正。事實上,戶稅並非起於此時。唐初即依資產江戶分為九等(一等戶到九等戶),稱維戶等制,然後依戶等爭稅錢(繳貨幣)。另外,唐初亦依戶等徵地稅,作為歉收時發放的義倉米。因此,括地政策按戶徵稅的情形與租庸調制並不相同,括戶政策的改變意味著計口授田的戶籍記帳制已不切實際,而改以籠統的戶等為徵稅標準。到安史之亂以後,由於令外使職的增加,政...
行政院客家委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務正式邁入法制化!98年9月邀集各地區、各領域客家代表召開第一屆「全國客家會議」,研討全國客家事務方針,匯聚施政共識,會議結論作為未來中長程施政重要參考。另,召開「全國客家事務首長會議」,藉此建立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客家事務交流平台與整合機制。辦理客家貢獻獎 樹立典範激勵後進為表彰客家菁英在各領域的傑出表現,期勉客家精神以及客家典範,能夠世世代代在台灣綿延傳頌,特舉辦「客家貢獻獎」,期樹立典範激勵後進。保存客庄聚落空間 營造客家文化環境為延續客庄聚落風貌、保有客家文化氛圍、營造客家文化環境及提供接觸客家文化機會,特輔導...
諱惡不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怙惡不悛」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怙惡不悛」原作「長惡不悛」。據《左傳.隱公六年》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希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蔆攦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對於這樣失敗的結果,當時的人便加以評論說:「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陳桓公因為不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後來「怙惡不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
政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施政綱領。[例]獨立革命成功後,新政府立即草擬政綱,作為建國方針
改張易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改變方針、做法或態度。參見「改弦更張」條。《魏書.卷六六.崔亮傳》:「而舅屬當銓衡,宜須改張易調。」
改絃易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孝景時為博士。提倡獨尊儒術。著有《春秋繁露》等書。因為他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所以漢武帝經常請他在施政方針上提出建議。在〈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見收於《漢書》本傳)中,董仲舒論到秦末乃至漢初的天下局勢,就像腐朽的木頭,又像糞土所做的牆,雖然君王想要發奮圖強,卻無可奈何,追究其原因,便是國家的制度沒有改變。他又舉更換樂器的弦為例,說明如果應該更換弦而不更換,就算是最好的樂工也無法彈奏,強調如果制度沒有更改,就算有賢人治國,也無法將國家治理得很好。後來「改弦更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改革變更,重新做起。
含含糊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形容做事不切實際,馬馬虎虎。《文明小史》第六○回:「那些軍機大臣連報都不看的,見了『目的』、『方針』那種通用字眼,比三代以上的文字都還難解,只得含含糊糊奏覆了。」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