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27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翦草除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斬草除根」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左傳.隱公六年》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希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衛兩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陳桓公沒有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周朝大夫周任曾說:「治理國家的,看到惡人惡事,就要像農民剷除田裡的雜草一樣,直接將聚生的雜草連根拔起,不讓它有再生的機會...
更絃易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孝景時為博士。提倡獨尊儒術。著有《春秋繁露》等書。因為他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所以漢武帝經常請他在施政方針上提出建議。在〈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見收於《漢書》本傳)中,董仲舒論到秦末乃至漢初的天下局勢,就像腐朽的木頭,又像糞土所做的牆,雖然君王想要發奮圖強,卻無可奈何,追究其原因,便是國家的制度沒有改變。他又舉更換樂器的弦為例,說明如果應該更換弦而不更換,就算是最好的樂工也無法彈奏,以此強調如果制度沒有更改,就算有賢人治國,也無法將國家治理得很好。 「易轍」則是出自《晏子》,晏子治理阿地三年,結果民怨四起,齊景公知道了,就召見晏子問他是怎麼一回事,晏子就回答,因為他端正社會風氣,所以心懷邪念的人...
拿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堅持不變。如:「雖然世事難料,只要拿定主意奮勇直前,還是可以獲致成功的。」
解絃更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孝景時為博士。提倡獨尊儒術。著有《春秋繁露》等書。因為他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所以漢武帝經常請他在施政方針上提出建議。在〈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見收於《漢書》本傳)中,董仲舒論到秦末乃至漢初的天下局勢,就像腐朽的木頭,又像糞土所做的牆,雖然君王想要發奮圖強,卻無可奈何,追究其原因,便是國家的制度沒有改變。他又舉更換樂器的弦為例,說明如果應該更換弦而不更換,就算是最好的樂工也無法彈奏,強調如果制度沒有更改,就算有賢人治國,也無法將國家治理得很好。後來「改弦更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改革變更,重新做起。
權力的移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向學區提出有關目標和政策的規定,通過學區彙報其在實現新目標的進展情況,以及充當終審的決策者提出基本方針。 二、教育局(輔助者) 在基於學校管理的體制中,教育局官員要向學校移交一些權力,其角色已從上司變成教育系統的管理者。教育局傳統上主要有三項職能:對學校預算進行財政控制,給學校提供技術幫助,和充當學區支出的審計員或檢查員。 三、校長(學校領導) 由於校長成為「全權的教育領導」,他會對學校所發生的事真正負起責任。然而在大多數學區,都是先由教育局對重大事項作出決定,然後透過等級鏈傳達到校長,其後在傳達給教師。校長角色戲...
去草絕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斬草除根」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左傳.隱公六年》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希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衛兩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陳桓公沒有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周朝大夫周任曾說:「治理國家的,看到惡人惡事,就要像農民剷除田裡的雜草一樣,直接將聚生的雜草連根拔起,不讓它有再生的機會...
改弦易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改變做法、方針。參見「改弦更張」條。《隋書.卷七三.循吏傳.梁彥光傳》:「請復為相州,改弦易調,庶有次變其風俗,上答隆恩。」
終生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二十世紀中葉,形成於歐洲的一種教育思潮。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倡。強調教育乃終生過程,應當在不同階段,以最好的方式提供每個人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在學校和正規教育之外,也應有社會和非正規教育。此一教育思潮,已成為許多國家實行教育改革的指導方針。也作「終身教育」、「終身學習」。
抗戰建國綱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二十七年,中國國民黨與國民政府確定抗戰與建國並行的方針,訂立「抗戰建國綱領」。外交上期消滅帝國主義的侵略;政治上以地方自治為基礎,準備實施憲政;經濟上實行計劃經濟,以期國防與民生合一;文化上發揚固有道德,提高科學知識。
預備利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事日俄戰爭結束,日本勝利,這對中國影響極大。當時,中國人認為日本之勝乃立憲政治戰勝專制政治的象徵,因而要富國強兵就須實施憲政。清廷為收攬人心,乃於1905年廢科舉,派五大臣赴日、歐、美各國考察憲政,而後依據五大臣的報告,於1906年確定實施憲政的方針,開始為行憲而準備。1908年發表憲法大綱和行憲程序。依此程序,清廷決定在九年後的1916年公布憲法,頒行議院法,實施上下兩院的選舉,再於1917年招開國會。憲法大綱與行憲程序公布後不久,光緒帝和西太后相繼去世。宣統帝繼位,由宣統帝之父、光緒帝之弟醇親王戴灃攝政,仍依原來...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