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喜遷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喜遷鶯 喜遷鶯 詞牌名有小令和長調兩體。小令起於唐,又稱「鶴沖天」,雙調四十七字,下闕平韻轉仄韻又轉平韻。長調起於宋,上下闕一百零三字,仄韻。 曲牌名南北曲都有。北曲較常用,屬黃鐘宮,字數定格是四、七、二、四、七、三、四、四(八句),和詞牌不同。一般用在黃鐘套曲內,曲調富跳躍性,演唱時多以海笛或笛伴奏。
京韻大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大陸河北、東北、華東地區的一種曲藝。以木板大鼓結合清音子弟書,並吸收平劇、梆子及其他說唱藝術等發展而成。起初多演唱長篇,後主要演唱短篇,只唱不說。唱詞基本為七字句,唱腔主要有起板、平腔、快板等。一人演唱,自擊鼓、板,以三弦、四胡、琵琶等為伴奏樂器。因自清代起流行於北平、天津二地,故也稱為「京津大鼓」。
粵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說粵語地區的劇種。如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及華僑聚居之地。明清兩代弋陽腔、皮黃、崑腔等相繼流傳到廣東,清初出現廣東本地班,融合諸腔,並吸收廣東民間音樂及流行曲調,於雍正前後彙合形成粵劇。用廣東話演唱,極具地方色彩。唱腔以梆子、二黃、西皮為主,角色有生、旦、文武生、武生、公腳、小武等,服裝華麗考究。劇碼取材自傳統戲曲、外國電影或西洋名劇,涵容性極大,為粵劇的一大特色。也稱為「廣府戲」、「廣東大戲」、「廣州戲」。
伴唱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唱歌時用來伴奏的音樂錄影帶。通常只有旋律而無歌聲,並以影像結合歌曲,播放時歌詞配合著旋律的進行而顯示,使唱者可在螢幕上,看著提示的歌詞來演唱
豫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河南全省和陝西、山西等地的劇種,屬於梆子腔的一種。演唱時以硬木梆子按拍,節奏鮮明。也稱為「河南梆子」。
音樂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公開場合演奏樂器或演唱等有關音樂活動的聚會。
河南梆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河南地方戲曲。流行於河南全省和陝西、山西等地。梆子腔的一種,演唱時以硬木梆子按拍,節奏鮮明。也稱為「豫劇」。
小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詞的體制。本為唐時文人宴飲中為助酒興,即席填寫以供演唱的歌詞,故形式多短小緊湊。至宋演變成固定體制,字數在五十八字以內,為詞中較短小者。
錦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由福建南部民謠發展而來的曲藝,一般為四人演唱,初以月琴、三弦、洞簫等伴奏,後以琵琶代替月琴,加上揚琴、板拍等樂器。流行於臺灣、大陸地區福建西南、東南亞華僑集中區。也稱為「什錦歌」。
感人心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深刻的感動人的內心。如:「這位男高音的演唱會,真是感人心曲,令在場的每一位聽眾如痴如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