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梆子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地方戲曲腔調。因演唱時以梆子加強節奏,故稱為「梆子腔」。起於大陸地區的陝西,盛行於北方。音樂風格高亢激越,文詞通俗易懂,使戲曲藝術更加群眾化。簡稱為「梆子」。
獨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個人演唱。如:「他的歌喉嘹亮悅耳,這次的獨唱博得許多聽眾的好評。」《新唐書.卷二二二.南蠻列傳下.驃》:「絲竹緩作,一人獨唱,歌工復通唱軍士〈奉聖樂〉詞。」
梁辰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520~1580)字伯龍,號少白,又號仇池外史,江蘇崑山人。明代戲曲家。創有以崑腔演唱的傳奇《浣紗記》,使崑曲大為流行。另有雜劇《紅線女》、《紅綃》,散曲集《江東白苧》等。
編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編寫曲譜,以供演唱或演奏。[例]這首詞經過編曲後,更添幾分韻味。
怪腔怪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曲的旋律、節奏走了樣,或者指稱不正常的語調。如:「這麼一首旋律優美的歌曲,讓他演唱起來,顯得有些怪腔怪調的!」
木偶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傀儡戲。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分為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等。
粵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說粵語地區的劇種。如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及華僑聚居之地。明清兩代弋陽腔、皮黃、崑腔等相繼流傳到廣東,清初出現廣東本地班,融合諸腔,並吸收廣東民間音樂及流行曲調,於雍正前後彙合形成粵劇。用廣東話演唱,極具地方色彩。唱腔以梆子、二黃、西皮為主,角色有生、旦、文武生、武生、公腳、小武等,服裝華麗考究。劇碼取材自傳統戲曲、外國電影或西洋名劇,涵容性極大,為粵劇的一大特色。也稱為「廣府戲」、「廣東大戲」、「廣州戲」。
輪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個合唱團將團員分成二組以上,每組按一定時距先後演唱同一旋律的歌曲。
數來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北方各地的曲藝。由一人或兩人手執竹板或繫以銅鈴的牛髀骨一邊打拍,一邊說唱。最初藝人沿街說唱,都是見景生情,即興編詞。後進入小型劇場演出,說唱內容方面有所變化,部分藝人演唱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
嘌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代演唱時曲中加字拉腔的唱法。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京瓦伎藝》:「嘌唱弟子:張七七、王京奴、左小四、安娘、毛團等。」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嘌唱,謂上鼓面唱令曲小詞,驅駕虛聲,縱弄宮調,與叫果子、唱耍曲兒為一體。」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