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神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奇巧妙。[例]聽說氣功療法十分神妙,一般人難窺究竟
根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究竟、底細。《英烈傳》第七四回:「軍師劉基聽了紅羅山三字,不勝嘆息,被李文忠定要問個根底。」《文明小史》第五六回:「侍者方才曉得他的根底,嚇的嗑頭如搗蒜。」
紙上空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紙上空洞談論。指言談議論不切實際。《文明小史》第六○回:「上頭究竟聖明不過,曉得立憲這樁事不能憑著紙上空談的,必須要有人曾經考察過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六回:「這位欽差,年紀又輕,不過上了幾個條陳,究竟是個紙上空談,並未見他辦過實事。」
交趾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看,臺灣的交趾陶技術傳承自廣東佛山的石灣陶,是目前學者普遍的共識。(註1)繼潮州工匠之後來臺工作的究竟是誰,並不清楚,雖然確定有泉州人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但他們都未留名。目前已知的有咸豐年間的蔡騰迎、日治初期的柯訓、柯仁來與洪坤福,而第一個出身臺灣的匠師則是葉王(1826~1887)。葉王出生於嘉義縣民雄,他所塑造的作品姿態美妙、生動,不用翻模且釉藥獨具一格,採用「頭身分離」的組合式燒法,被視為臺灣交趾陶的高峰,現在在臺南佳里的震興宮、學甲慈濟宮、嘉義苦竹寺都還能看到他的作品。到了日治中期,泉州匠師柯訓、柯仁帶著弟子洪坤...
悔之無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悔已來不及了。《史記.卷六六.伍子胥傳》:「願王釋齊而先越,若不然,後將悔之無及。」《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至今想來,究竟還是意氣用事,並不曾報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卻也悔之無及!」也作「悔之不及」、「悔之莫及」、「悔之何及」、「悔之亡及」。
外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謂外在條件。南朝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2)謂世俗的利益。唐.白居易〈朝歸書寄元八〉詩:「自此聊以適,外緣不能干。」
木本水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源,民人之有謀主也。」比喻凡事皆有根本,引申為推本溯源。《鏡花緣》第十六回:「今黑齒國又是君子國教化所感,以木本水源而論,究竟我們天朝要算萬邦根本了。」
阿羅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果位。為梵語arahan的音譯。意為殺賊、應供、不生。在早期佛教,阿羅漢是究竟的解境界,與佛果無別,但大乘佛教興起後,將阿羅漢貶低,視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還有菩薩和佛陀的果位。《阿育王傳》卷五:「說法已竟,便得阿羅漢。」也稱為「羅漢」。
顧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檢討歷代經學家的意見外,更以正史的資料為主,觀察歷代顧命禮實施的情形;並檢視經學研究對歷來王位的傳承究竟有多大影響。因而本論文的寫作,是學術與政治互動的一個個案。
釣名欺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虛偽的手段博取聲譽,欺騙世人。清.鄭燮〈濰縣寄舍弟墨第四書〉:「究竟自問胸中擔得出幾卷書來?不過挪移借貸,改竄添補,便爾釣名欺世,人有負于書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