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5.829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頓開茅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所列為「茅塞頓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茅塞」是指山徑少人走,叢生的茅草塞住了山徑,語出《孟子.盡心下》。在這章中,孟子認為一個人如果為學不能專心有恆,那就會像山間的小路一樣,常常走動,就會變成一條大路。但如果隔一些時間沒有人走,茅草就會阻塞山路。意思是說,聖人之道,要學而時習,不可捨而不修,否則就像茅草塞路一樣。勉勵高子要恆心向學,德業才可精進。「茅塞子之心」是指高子的心已經被茅草塞住了,後來「茅塞」一語就用來比喻「閉塞的心思」,也可以指的是疑惑。「頓開」的意思就是「豁然了悟」的意思。往往是因為受了指點,突然間想通了。所以「茅塞頓開」一語就可以用來比喻閉塞的心思,頓時豁然了悟。
奪胎換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所列為「脫胎換骨」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脫胎換骨」是道家修煉之法。在道家修練中,「脫胎」指修道成仙,脫去凡胎;「換骨」指換去俗骨而成仙骨。唐.呂巖〈寄白龍洞劉道人〉詩有:「十月脫胎吞入口,忽覺凡身已有靈」兩句。呂巖就是呂洞賓。詩的大意是說要得道成仙,不必向山中尋長生不死藥,只要就鼎煉金丹。經過十月精煉,玄珠已成丹,服用之後,漸脫凡身,轉成仙胎。呂巖另有七言〈送鍾離離雲房赴天池會〉詩,中有「先生去後身須老,乞與貧儒換骨丹」兩句,意思是說鍾離此去得道上天壇(指天池會),我自己則會逐漸老去,是否可請鍾離道人賜下金丹,好讓自己也能換骨得道。這是「脫胎換骨」的本義。後來引申,凡是人的身心、詩文等,...
對答如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所列為「應對如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應對如流」原作「應答如流」。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孔融十二歲時,隨父親到洛陽。孔融聽說李膺自命不凡,非世家通好者不見,就想要見見李膺,看看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孔融到了李府,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府的世交,煩請通報一聲!」守門人稟告李膺後,李膺答應接見孔融。李膺見了孔融,問他說:「我和你並不相識,你怎麼說我們是世交呢?」孔融說:「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道德仁義修養同等高深,我們當然是世交啊!」李膺對孔融敏捷的反應十分驚奇,覺得他是個人才,就跟他一起談論百家經史。李膺看孔融才思敏捷,對答流利,再也不輕視他是個小孩子了。後來「應對如流」...
反老還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所列為「返老還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返老還童」原作「反老為少」。何遜(?∼西元518),南朝梁詩人,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字仲言,官至廬陵王記室。能詩文,文章與劉孝綽並稱,世號「何劉」。在〈神仙〉一文中,何遜敘述神仙的生活,認為他們能夠把醜陋的相貌變美麗,又可以從衰老變回年輕。後來「返老還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年紀雖大,卻像年輕人一樣精力充沛。「返老還童」較早的書證是出自於《雲笈七籤.卷六○.諸家氣法》:「日服千嚥,不足為多,返老還童,漸從此矣。」在晉朝葛洪所著的《神仙傳》裡,另外記載了一個關於「返老還童」的故事。淮南王劉安是漢朝的貴族,他雖然享盡榮華富貴,可是仍想...
天涯咫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所列為「咫尺天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漢代揚雄〈長楊賦〉:「且盲者不見咫尺,而離婁燭千里之隅。」已可見到「咫尺」一詞,用來形容距離很近。宮詞,是指專詠宮中瑣事的詩。唐代李中詩:「門鎖簾垂月影斜,翠華咫尺隔天涯。」意思是美人獨自在門戶深鎖簾幕垂下的房裡,望著窗外西斜的月亮,心想皇帝明明就在不遠的宮殿裡,卻見不到面,感覺好像相隔得很遙遠。後來「咫尺天涯」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相距雖近,卻有如相隔天涯一般,無緣相見。
空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數學上指凡質點可存在的處所或討論的範疇,稱為「空間」。依討論的範疇的不同而有一維、二維、三維、多維空間的區別。數學中凡涉及幾何之集合,常以「空間」一詞稱之,故涉及位相者有位相空間,涉及測度有測度空間等等。
同歸殊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所列為「殊途同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殊途同歸」原作「同歸殊塗」。孔子說:「天下的事物,有什麼可以困擾憂慮?天下萬物同歸於一個好的理想目標,雖然有百種不同的思慮,採用的方法不同,但所得到的結果都是相同的。」後來「殊途同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採取的方法雖不同,所得的結果卻相同。
放虎歸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所列為「縱虎歸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老虎是一種猛獸,會傷害人畜,如果把抓到的老虎又放回山中,將來有可能再次為害,同樣的,如果把抓到的敵人放走,也將為自己帶來後患無窮。《零陵先賢傳》記載了一個關於「縱虎歸山」的故事:三國時的劉璋為益州牧,他的部下張松對他有所不滿,剛好曹操打算派將領去討伐占領漢中的張魯,劉璋擔心自己會被派去,想找人代替。張松就趁機獻計,認為可以把劉備請到成都來,派他去攻打張魯。劉巴知道這件事之後,便極力勸阻,他認為劉備的野心過大,如果把他請來,一定會蒙受其害。劉璋不聽。後來劉璋派劉備去征伐張魯,劉巴又上諫,說︰「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於山林也。」意思是說,劉備的野心太大,如...
倒屐相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所列為「倒屣相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倒屣相迎」原作「倒屣迎之」。東漢獻帝時,左中郎將蔡邕博學多聞,很受朝廷器重,家裡經常高朋滿座。有一天,蔡邕的僕人通報王粲來訪。蔡邕迫不及待地出迎,竟然把鞋子穿倒了。當時眾賓客皆訝異是什麼人物會讓蔡邕如此匆忙?原來竟是個年幼瘦弱的王粲,滿屋子的人都覺得驚異。蔡邕說:「這位是王府公子,天賦異秉,我自嘆不如,我家收藏的書籍文章,當全部由他來傳承。」後來「倒屣相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熱情迎接賓客。
道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所列為「路不拾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路不拾遺」原作「道不拾遺」。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喜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後公叔痤死,魏王不用,於是逃亡至秦國,得到秦孝公賞識,用為秦國宰相。商鞅治理秦國,實行變法,施行法令極其澈底,一切公正無私。懲治犯罪之人,不避強權貴族;獎賞有功者,也不會偏袒親信。即使是太子犯法,也處罰其老師,施以黥劓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後,路上有別人遺失的物品,大家都不會把它撿起來據為己有,人民對於不應得的東西,也不會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軍政方面,國家軍備也顯得十分強大,諸侯各國因此都很畏懼秦國。後來「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