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精思熟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封伯益之後於秦,約今甘肅省天水縣。莊公時徙居大丘,今之陝西省興平縣東南的槐里城。孝公時定都咸陽,得商變法圖強,積極東侵。惠王時重用張儀,以連橫政策離間六國。昭襄王用范雎採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秦王政二十六年 (西元前221)統一天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2) 索:索求、索討。 (3) 無行危:謂莫行圍梁之危事。
威震天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聲望威名為天下人所敬畏。漢.桓寬《鹽鐵論.非》:「蒙恬卻胡千里,非無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強也。」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軒轅本紀》:「發金作冶,制為鎧甲及劍,造立兵仗刀戟大弩等,威震天下。」也作「威振天下」。
人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世間的事。晉.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二:「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唐.杜甫〈野望〉詩:「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節縮衣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追逐財利,還強調商人必須有豐富的知識學養,像伊尹、姜子牙一樣有謀略,像孫武、吳起用兵那樣果斷,像商執法般嚴謹。如果不能具備智、勇、仁、強等素質,成為一個通時變、善決斷、能取予、有所守的人,在經商一途上難有偉大的成就。後來「節衣縮食」這句成語就從《史記》原文中的「薄飲食,節衣服」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生活非常節儉。
手足靡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手足無措」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有一段記載:衛靈公死後,衛人立蒯聵(ㄎㄨㄞˇ ㄎㄨㄟˋ)之子輒,是為出公。這一年六月,趙將蒯聵納於衛國的戚地,與輒對立。直到出公五年,衛君輒始終違抗父親蒯聵,諸侯們屢次以這件事責備衛國。這時孔子門人子路等多在衛國任職,衛君輒想要請孔子主政。此刻蒯聵已在晉人的協助下回國,佔領了戚邑,父子相峙不下,盡失其應有的風度。在這種情形下,孔子自然不願為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君主效力。他向子路陳述「正名」的道理,說:「名分不正,所說的話就不合道理;說的話不合道理,事情就做不成;事情都做不成,當然安上治民的禮、移風易俗的樂就無法產生;禮樂不...
條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法律用語中稱法令、條約、契約或文件中所訂定之事項。《東周列國志》第八七回:「衛於是定變法之令,將條款呈上孝公,商議停當。」
鑿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器物的卯眼和榫頭。比喻相投合。漢.桓寬《鹽鐵論.非》:「有文武之規矩,而無周呂之鑿枘,則功業不成。」
作法自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作法自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作法自斃」原作「為法之敝」。據《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載,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商治理國政,並接受變法主張,實施一連串改革,使得秦國逐漸走向富強,進而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由於商執法非常嚴苛,得罪許多王親貴戚。孝公死後,惠公即位。惠公原本就對變法持反對意見,再加上公子虔等人對商懷恨在心,密告他有謀反意圖,於是派遣官吏全力捉拿他到案。商潛逃到函谷關時,想要到旅舍投宿,旅舍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說:「這是商制定的法令,讓身分不明的人留宿旅舍,被查到了會遭到牽連而受罰。」拒絕讓他留宿。商嘆氣說:「唉!自己訂立的法規,竟然把自己害到這種地步!」後來「...
樽俎折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折之衽席之上,故鍾鼓竽瑟之音不絕,地可廣而欲可成;和樂倡優侏儒之笑不之,諸侯可同日而致也。……故曰衛之始與秦王計也,謀約不下席,言於尊俎之間,謀成於堂上,而魏將以禽於齊矣;衝櫓未施,而西河之外入於秦矣。此臣之所謂比之堂上,禽將戶內,拔城於尊俎之間,折衝席上者也。」
滴水石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水滴石穿」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尸子,名佼,春秋末年時候的思想家。曾為商的門下客,後來商遭車裂,尸子避禍入蜀,終老一生。《尸子》一書原有二十篇,學說綜合儒、墨、名、法四家,後來全書散佚,今本只剩十二篇。《尸子》書中提到:「水,雖然不是鑽石頭的鑽子,但是可以把石頭滴穿;繩子,雖然不是用來鋸木頭的鋸子,但是只要不停的在木頭上來回磨擦,同樣可以把木頭切斷。」這是長時間累積下來的結果。後來「水滴石穿」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持之以恆,事必有成。但也可用來比喻小問題日積月累也會成為大問題。例如在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記載一個故事:張乖崖當崇陽令時,因為發現管理府庫的官吏夾帶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