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5.429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伯恩斯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1)(Eduard Bernstein,西元1850~1932)德國政治理論家。西元一八七二年參加德國社會民主黨,曾任該黨黨報《社會民主黨人》編輯。從一八九六至一八九八年發表一系列論文,全面修正馬克思主義,反對辯證唯物主義及剩餘價值說。在政治上,主張階級調和,宣揚議會政治,反對階級鬥爭、暴力革命。著作有《社會主義的前提與社會民主黨的任務》等書。(2)(Henry Bernstein,西元1876~1953)法國劇作家。以殘忍的場面、誇張的人物與社會的矯飾表現人性的衝突。著作有《祕密》(Le Secret)、《賊》(Le Voleur)和《以色列》(Israel)等。(3)(Leonard Bernstein,西元1918~1990)美國音樂家。長於作曲、指揮,更以指導少年音樂會而聞名。曾指揮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紐約市立交響樂團。音樂創作豐盛,有音樂劇、交響曲、芭蕾舞曲、歌劇、合唱曲等。
列寧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早由史達林命名,是列寧在20世紀初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修訂所形成的思想體系。列寧主義跟馬克思主義其他流派的差別,在於列寧提出民主集中制和先鋒隊理論,主張革命先鋒行動和無產階級專政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前提。
共產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馬克斯、列寧主義所建立的無產階級專政政黨。如:「中國共產黨」。
國家社會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強調國家至上的社會主義制度,主張國家對生產部門和利潤擁有絕對的支配權和分配權。國家社會主義的倡行,可追溯至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主政期間為西元1862~1890)主導的勞工保護政策和社會福利制度,部分觀念亦為納粹主義承襲。
辯證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思想方法。創於黑格爾,為客觀精神發展之過程,有正、反、合之程序,以見事物之變動性、關連性、矛盾性者。至馬克斯及恩格斯,則將之倒轉而視為一切自然物質變化之基本原理。
馬其維利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大利政治學家馬其維利所提倡的主義。主張君主為了國家的發展,不惜採取違背宗教、道德、習慣等手段,避免武力衝突。後亦泛指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權謀霸術。也譯作「馬克維尼主義」、「馬基雅維里主義」。
拉丁美洲革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貝尼托.胡亞雷斯成為革命領袖,並於西元1861年當選共和國總統。西元1864年,哈布斯堡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連在法國的幫助下,自立為墨西哥皇帝。胡亞雷斯與他作戰,並在西元1867年將其槍決。西元1876年,波爾菲里奧.狄亞斯掌控政權。他不僅重新建立和平,而且還促進墨西哥的經濟發展。但是,社會上的不平等叢生,引起百姓的反抗。西元1911年,潘瓊.維亞和薩帕塔便帶領百姓發動革命。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馬克西米連英文關鍵字:Maximilian 出處朱明珠...
階級鬥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階級之間的衝突。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被剝削者與剝削者之間的階級鬥爭,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艾麗查奧若什科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奧若什科娃創作的主題轉向對處於波蘭社會底層的猶太人的生活的關注上。1876年他寫了長篇小說《艾里•馬克沃爾》描繪猶太人和波蘭貴族之間的關係。1878年的《梅伊爾•埃卓福維奇》獲得了很大的好評,小說背景是一個猶太人居住的小鎮,通過描寫年輕的梅伊爾接受了新思維,試圖反抗僵化的猶太戒律和保守無知的社會,但最終不得不被迫離開城鎮,反映了當時開始流行的新思維和猶太人的生活之間的衝突[3]。19世紀80年代末期之後,奧若什科娃的作品開始從對現象的揭露和批判,過渡到更加關注人物的思想變化和道德倫理的分析上。其代表是以底層農村生活為題...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