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3.9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梁之模態分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求解梁的動態行為,大約有兩大途徑,一是直接積分法,一是模態疊加法;後者是按梁的各種自然振動現象,依據邊界條件,按不同加權係數相互疊加而得;梁的模態分析即是要瞭解該梁的各種自然振動現象;包含振動自由度,振動頻率,以及該自由度在該頻率下的振動模態。
  就橫梁結構來看,其自然振動的自由度約可區分為側向,縱向及扭轉等振動,其模態亦因模頻而變;就側向振動言,一階振動有二個節點,二階振動有三個節點,以下依階數升高節點增加而類推之;就扭轉振動而言,一階者則只有一個節點,二階者應有二個節點,餘可類推。下圖所示為不同邊界束制條件下,橫梁側向彎曲振動自由度的三個最低階的模態及模頻(ω),式中, ...
文化分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分析是對社會生活中的象徵符號與表現層面進行研究,其主旨在於尋繹這個層面的規則性或組型,進而由這些規則性或組型明訂原則或標準以決定某些特殊的象徵符號活動所具有的特殊意義。當代英國課程學者勞頓(Denis Lawton)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使下一代能夠運用文化中最有價值的部分,而學校的時間與資源又相當有限,課程因而必須妥慎設計,宜從社會文化中選擇最有意義的活動,融入學校課程與教材中。文化分析在課程設計上相當重要,透過文化分析才能確立合理的標準與原則,作為選擇文化精華的依據。
  文化分析有兩種主要的途徑:歸類的(classificatory)和詮釋的(interpretativ...
精神分析的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神分析的美學是以潛意識的升華作用來解釋藝術創造的原因。精神分析學派的開山始祖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在一九三○年所發表的〔文明及其不滿〕(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一書中主張:人類在文明生活中有許多的痛苦、失望、挫折、煎熬。藝術家不同於凡人,在於他可以藉著幻想來放縱情欲,將受現實壓抑的原始本能衝動,昇華成為社會所容許的藝術創造活動。藝術家通常都有明顯的內向性格,如果他不能將內心的不滿轉移成為藝術創作,他就會變成精神病患。因此佛洛依德說:詩人也是一個白日夢者。
  佛洛依德有關美學的論文包括:〔詩人與白...
若則分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程式中用以判斷某種情況時的分析敘述。如在電子試算表中用以探討資料形式,其可讓使用者改變關鍵值來觀察其對計算結果的影響。
觀念分析美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念分析美學」就是運用語意分析的方法來探討美學問題的思想;代表的人物和著作是維根史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哲學探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和懷茲(Morris Weitz)的〔藝術哲學〕(Philosophy of the Arts)。觀念分析美學基本上並非一套有系統的美學理論,而是以語意分析的技術,討論「藝術」和「美」的定義問題。
  懷茲的〔藝術哲學〕旨在否定藝術品有共通不變的本質,他引用維根斯坦在〔哲學探究〕一書中所提出的兩個概念來加以說明。
  1. 不同的藝術品之間並沒有共通的本質,只有「家族的相...
破壞分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探討一結構物在使用過程中,預估在何種狀況下會有破壞產生之分析,稱為破壞分析。破壞之產生,包含結構物之塑化、屈曲、裂縫增長、疲勞破壞、材料極限破壞及共振破壞…等。破壞分析與使用之環境、負載息息相關,可供工程設計者防患於未然,以確保結構物之安全。
規範-分析途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規範-分析途徑預設某種基本原理的有效性,認為行為主體在某種特定情境下所採取的行為,將是符合基本原理的策略方向的行為;因為此行為合於目的理性。正如康普斯基(J. von Kempski)所言:「我們所採取的行動乃是情境的轉化」,而此種轉化係依據行動的基本原理。所謂基本原理除了指行為發生的法則性之外,也包含行為主體面對各種可行方式作理性選擇時的心理狀態或信念。
  規範分析途徑假設人有「經濟特質」(character of economy),認為人欲達成某種目的,必然衡量所處情境,在特定的技術、價值等條件限制下,以其目的理性選擇最合乎效益的行為方案或工具。依此假設而建立理想化行動(i...
一維流法分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亦稱做單向流近似法(one-directional flow approximation)。就流速及加速度來看,幾乎一般的流體運動多屬三維流,流線將呈現為彎曲狀,表示著極為複雜的流動系統,因此在分析上極感困難。在實用上,流體力學中對於這些二維流或三維流問題,提供了一種人為的一維流的近似分析法,把這些複雜流動問題,求得其迅速近似的解答,也就是將系統中橫向加速作用予以忽略,並且把系統看作是一個沿著主流向上連續延伸的流線片(a single stream filement),如是整個問題便簡化作去分析僅沿主流向的各項變化。換言之,把流動系統看作是一種人為近似一維流的做法,因為真正的一維流,其主流...
因次分析,維度分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我們以某一物理現象為研究對象時,通常與該現象有關之變數均屬有因次變數,而且其數目眾多。假設與某一物理現象有關之有因次變數共有五個,而若以v1、v2、v3、v4、v5等來表示這五個有因次變數時:
  
  意即 v1 可表示成為v2、v3、v4、v5等四個有因次變數之函數。但是如藉實驗方法來研究 v1 與v2、v3、v4、v5等四個有因次變數之間的關係時,將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實驗所費不貲。今假設這五個有因次變數僅包括M(質量)、L(長度)、T(時間)等三個因次時,在v2、v3、v4等三個變數本身不至於形成無因次參數的條件下,我們可以v2、v3、v4等三個變數與剩餘的...
科學教育研究的綜合分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學教育研究的綜合分析(亦稱後設分析),是指一種經由選擇、編碼、綜合以及分析各相關報告,以算出各相關報告中某些比較重要的變數,其實驗組與控制組之間的有效度(effect size),或判斷變數之間相關係數的有效度,並分析各相關報告中有效度之差異的一種研究方法。(某一變數之實驗組與控制組之間的有效程度,是以標準差為單位,計算出實驗組內這變數的平均值,與控制組之平均值之間的差異,其公式為
  
其中 是實驗組之平均值, 是控制組之平均s而通常是控制組的標準差)。判斷時可根據所有或部分報告來進行。這種研究法的目的是要得出一些一般性的結論及有用的通則。目前已有二十五份以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