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20.311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介詞:(1) 相當於「在」,表示地點、時間。[例]生於戰亂、處於境 (2) 相當於「給」、「與」,引進施事對象。[例]嫁禍於人 (3) 相當於「向」,表示趨向。[例]求助於人 (4) 相當於「對」,表示動作對象。[例]無濟於事 (5) 相當於「到」、「至」,表示所到。[例]聲聞於天 (6) 相當於「從」、「由」,表示所從。[例]青出於藍 (7) 相當於「被」,表示被動。[例]勞力者治於人。 (8) 相當於「比」,引進比較對象。[例]目高於頂、苛政猛於虎。
邯鄲學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一傅眾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清.陳確〈答張考夫書〉:「譬之與釋子非佛教,與婆子言無閻王,一傅眾咻,祇自取耳。」
甘之如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樂意承擔艱苦的事情,或處於境卻能甘心安受。如:「雖然半工半讀很辛苦,他卻甘之如飴。」也作「甘之若飴」。
焚膏繼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晚都點燈接著白天來讀書。結果呢?只因抨擊異教邪說,排斥佛、老思想,便遭當權者排擠,不被重用,以致生活苦不堪。您自己有這樣的遭遇,居然還要我們專心做學問!」韓愈藉老師與學生之口,一方面譏諷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失落。「焚膏繼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夜以繼日地勤讀不怠,後亦用來形容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動。
杞人憂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庸人自擾,鰓鰓過慮反義:不憂不懼,無憂無慮辨似: 杞,音ㄑㄧˇ。古國名,不可寫作「□」。 「杞人憂天」及「庸人自擾」都有自尋煩惱的意思。 「杞人憂天」側重於「憂」,專指缺乏根據且不必要的憂慮;「庸人自擾」則側重於「擾」,用於指稱無事生事,為自己招來擾的舉動。 杞人憂天 庸人自擾 辨似例句 ○ ○ 兒子都還沒出門,她就開始擔心兒子路上的安全,真是~。 ○ ㄨ 這座吊橋牢得很,不會無緣無故就斷掉,你先不要~,還沒過就怕!
曲高和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玉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著名文學家,善於辭賦,作品有〈九辯〉〈招魂〉等,與屈原並稱「屈宋」。關於宋玉的生平,今存甚少,且互相矛盾,依《史記.屈原列傳》末尾所記,可知宋玉應是屈原的一個後輩,曾向屈原學習,但因出身寒微,而致仕途蹇。有一次楚襄王對宋玉說:「我聽到許多有關於你的不好傳言,是不是因為你的言行舉止有不端正的地方呢?」宋玉擅長言論,馬上就說:「請大王先寬恕我的過錯,讓我先講一段故事。」楚襄王答應了,於是宋玉便說道:「有一個外地的歌者來到了郢都,在市集中唱著下里、巴人這些通俗的歌曲,一開始跟著他一起唱和的人有數千人之多;後來他改唱陽阿、薤露等比較不俗的歌曲,跟著唱和的人就只剩下數百人;等到他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而、且。《詩經.邶風.燕燕》:「瞻望弗及,佇立以泣。」《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
風馳電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六韜.卷三.龍韜.王翼》武王問太公曰:「王者帥師,必有股肱羽翼,以成神威,為之奈何?」太公曰:「凡舉兵帥師,以將為命。命在通達,不守一術;因能授職,各取所長,隨時變化,以為綱紀。故將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應天道。備數如法,審知命理,殊能異技,萬事畢矣。」武王曰:「請問其目。」太公曰:「腹心一人,主潛謀應卒,揆天消變,總攬計謀,保全民命。謀士五人,主圖安危,慮未萌,論行能,明賞罰,授官位,決嫌疑,定可否。……通糧四人,主度飲食、蓄積,通糧道,致五穀,令三軍不乏。奮威四人,主擇材力,論兵革,風馳電掣,不知所由1>。 〔注解〕 (1) 不知所由:不知道從何處而來。
門可羅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記.汲鄭列傳》中敘述的是漢初汲黯、鄭二人事跡。汲黯在景帝時任太子洗馬,武帝時出任東海太守,後又被召為主爵都尉;鄭當時則是先任太子舍人,後遷為大農令。兩人在當時都是位居高官,受到眾人敬畏,每日上門巴結逢迎的人不計其數。但由於他們剛正不阿的個性不適官場,後俱丟官失勢,連生活都陷入境,在此之際,往日川流不息的賓客也就消失無蹤了。同樣的,歷史上有位翟公,他是漢文帝時的大臣,曾經任職廷尉,為九卿之一,位高權重。在他任官期間,每天家中賓客亦是絡繹不絕,把大門擠得水洩不通。但當他失去官職後,就不再有人造訪,門外冷冷清清,空曠得似乎可以張開用來捕捉鳥雀的大網。後來,他又官復原職,昔日的賓客又再度登門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