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3.66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弓套。通「韔」。《詩經.鄭風.大叔于田》:「抑鬯弓忌。」唐.孔穎達.正義:「鬯者,盛弓之器;鬯弓,謂弢弓而納之鬯中。」
仁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仁愛正義,寬厚正直。《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唐.孔穎達.正義:「仁是施恩及物,義是裁斷合宜。」《文選.張衡.四愁詩.序》:「屈原以美人為君子,以珍寶為仁義,以水深雪雰為小人。」
違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違反、不遵守。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序〉:「熊則違背本經,多引外義,猶之楚而北行。」《西遊記》第二九回:「師父,這酒本該從你飲起;但君王賜我,不敢違背,讓老豬先喫了。」也作「違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開。通「擘」。《禮記.禮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唐.孔穎達.正義:「或捭析豚肉,加於燒石之上而孰之,故云:『捭豚』。」
德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自然至誠的本性。《禮記.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唐.孔穎達.正義:「君子尊德性者,謂君子賢人尊敬此聖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誠也。」
易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種不同的解釋。  「周」,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而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卻只稱《易經》為《易》,「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然而《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所以,就文獻而言,「周」應該是後來加上去。若以《周禮》的系統來看,《三易》的名稱皆無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耕種。《書經.多方》:「今爾尚宅爾宅,畋爾田,爾曷不惠王熙天之命?」唐.孔穎達.正義:「治田謂之畋,猶捕魚謂之漁,今人以營田求食謂之畋食,即此畋。」
卑以自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謙虛的態度修養自己。《易經.謙卦.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唐.孔穎達.正義:「君子之義,恆以謙卑自養其德。」也作「卑己自牧」。
可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表示可以實現。《禮記.祭義》:「養可能也,敬為難。」唐.孔穎達.正義:「供養父母可能為也,但尊敬父母是為難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形容彈擊金屬瓦石的聲音。《禮記.樂記》:「鍾聲鏗,鏗以立號。」唐.孔穎達.正義:「鍾聲鏗者,言金鍾之聲鏗鏗然矣。」宋.陸游〈贈宋道人〉詩:「鳥道懸崖忽飛騫,戲擲短劍聲鏗然。」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