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唇斑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ymonthorax chilospilus (Bleeker, 1864)
無頜間尖牙;上、下頜齒呈尖牙狀,單列;鋤骨齒單列。體色斑紋變異很大,底色從黃褐至黑褐,斑紋由斑塊至樹枝狀條紋皆有。上、下頜之各個側線孔皆位於一白斑中;下頜在嘴角略前的部位呈白色,嘴角有黑痕。體形較小,最大體長50公分。
分布於熱帶西太平洋,如日本、菲律賓、澳洲大堡礁等;西印度洋的阿曼也曾發現。臺灣周遭的珊瑚礁海域皆可採獲:如澳底、成功、蘭嶼、南灣、貓鼻頭、萬里桐、小琉球、澎湖等地。普遍且數量多。
其體色在夜間常消褪成白肉的顏色,因體表的褐色素胞及黑色素胞在黑暗中收縮的緣故。本種性成熟的體型小,雌鯨在體長未達20公分時,腹腔內即含成熟的卵粒。在淺海珊瑚礁區或水族缸中皆可成熟。產卵前雌鯙腹部膨大,雄鯙有追逐雌鯙的行為。常為底延繩釣漁法所多量捕獲。
由於體型小,不適合食用。曾被觀賞水族業者收購飼養,販售作為寵物。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鷸(飾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ryngites subruficollis
體長18~20公分。喙短而直,暗褐色,下喙基部略帶黃色色調;虹膜褐色,腳黃色。繁殖羽頭部和身體腹面黃色,頭頂、後頸和側具褐色斑點和條紋;身體背面羽毛中央暗褐色,邊緣黃褐色。非繁殖羽身體背面羽毛較偏褐色,黃色較少。幼鳥頭部和身體腹面和成鳥相似,但羽毛邊緣顏色較淡,腹部、脅和尾羽下方白色;上背、肩羽和翅膀覆羽的羽毛邊緣附近具有暗帶,邊緣則為黃白色。
分布於美洲,夏季於北美洲北部近北極圈沿岸繁殖,冬季則往南遷徙至南美洲阿根廷度冬。
棲息於短草地,具覓食領域,遷徙時則會於高爾夫球場、機場、河流或內陸湖的乾泥巴地等環境出現。休息時會聚集成大群,走路時習慣抬高腳步。性溫馴,平時不愛叫,飛行時偶而會發出低聲的“pr-r-r-reet”,展示時則會發出快速的卡嗒聲。於每年的6~8月在北極地區的凍原繁殖,雄鳥的求偶展示在往北遷徙過程中便展開,求偶時雄鳥會聚集在一固定的場所,展示翅膀下方的銀白色羽毛;繁殖領域可達1~4公頃,一隻雄鳥可能和好幾隻雌鳥交配,但雄鳥不參與築巢、孵卵和育雛。本種以前數量相當多,但十九世紀以來因人類的獵捕而嚴重減少。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廝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面對面相撞。如:「他倆一個悶著頭往樓上跑,一個逃命似的往樓下衝,打廝撞的結果一個頭破血流,一個斷了門牙。」
蠕紋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ymnothorax kidako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46)
尖牙;上、下頜齒單列;鋤骨齒單列,且數量僅5顆左右。魚體底色為黃或褐色,周身環繞許多如樹枝狀蠕動之暗褐色條紋。臀鰭具有白邊,嘴角具有黑痕。中等體型的鯙類;體長可達80公分。
僅見於西太平洋日本南方的琉球群島至菲律賓一帶海域。在臺灣見於基隆、澳底、南方澳、小琉球、澎湖及淡水附近海域。
棲息於亞潮帶珊瑚岩礁海域;以魚類或頭足類為食。可生活於水溫較低的溫帶水域中。曾有文獻報導本種有雌雄個體尾部交纏,頭部昂揚相對的生殖求偶行為。
大多提供作為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白翅斑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eucticus ludovicianus
體長約20公分。喙厚實,為灰黃色,上喙略偏灰色,腳灰色。雄鳥的繁殖羽較亮麗,頭部至背部、尾羽黑色,尾下白色。翅膀有2條白色翼帶。上部有倒三角形紅褐色區塊,部其他部分和腹部為白色,腹側有黑斑,繁殖期結束之後會更換成較暗淡的羽色。雌鳥羽色偏灰褐色,頭部大致為褐色,頭頂灰褐色,眉線白色,下頜白色有深色縱紋。背部至尾羽褐色,翅膀有2條白色翼帶,次級飛羽末端白色。部至腹部為褐色有灰褐色縱紋,至腹部時逐漸轉為白色。
分布於美洲,繁殖區為北美洲落機山脈以東,冬季時遷徙至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
樹棲性,棲地為開闊的次生林,以及水域邊緣的樹木。對花、嫩芽有偏好,也吃甲蟲、蚱蜢、蚇蠖、種子和一些果實,在遷徙的季節常常造訪飼鳥台。在繁殖期初期,雄鳥常常在飛行時鳴唱,以吸引雌鳥,雌鳥也會鳴唱,但是曲調較短而輕柔,求偶時的雄鳥和雌鳥經常輕觸鳥喙。鳥巢杯狀,築於樹上,材料為樹枝和草,內襯較細的材料。雌鳥和雄鳥分擔孵卵以及育雛的工作,但是當雌鳥孵第2窩卵時,雄鳥會負起照顧雛鳥的責任。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主紅雀科(Family Cardinalidae)
班第氏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ymnothorax berndti (Snyder, 1904)
上、下頜尖長,末端略呈勾狀。頜齒、鋤骨齒皆為單列。嘴角具有黑痕;眼虹彩淡黃色;魚體黃白色,周身環繞粗黑波浪狀條紋,許多條紋更相互連結成網狀,頭部和身體粗條紋間皆密布網狀的細黑條紋。臀鰭黑色且具有白邊。記錄中本種全長可達1公尺,但一般常見的體長為50~70公分。
日本伊豆半島以南海域、馬里亞納群島,夏威夷。在臺灣見於基隆、南方澳、成功及澎湖一帶海域。
棲息的水層較深,在臺灣底延繩釣一般釣獲本種的深度為50~150公尺。本種活體身上曾發現大型魚蝨的寄生症。人為水族環境中飼養不易,可能是環境因子(如壓力、水溫、光線等因素)相差過大,導致其難以適應而行為較呆滯。
多作為食用。
T0000000001--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T0000000020--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T0000000101--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T0000000090--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T0000000111--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T0000000116--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T0000000129--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T0000000139--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T0000000144--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T0000000147--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鮋(伊豆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corpaena izensis (Jordan et stark, 1904)
頭部無麟,頭頂有一橫凹溝,總蓋骨、吻部與眼眶中央上方有短小皮瓣,眶前骨下緣最後一棘垂直向下。口大,齒利,腭骨有齒。鰭上腋部有扁平皮瓣,其軟條數目是鮋屬中最多的,約17~20條。除部裸露無鱗外,魚體其餘部分均被櫛鱗,故被稱為「裸鮋」。無鰾。體紫紅色其上散有蠕狀斑紋,體側下半有金色光澤,腹部白色,背鰭硬棘部分有一黑斑,體型可達30公分,屬於中大型鮋魚類。棘有劇毒。
日本、韓國、中國沿海及台灣東北部海域。
生活在100~150公尺泥沙底質的水域,是鮋科當中棲息較深的種類,外型似石,常隱伏於岩礁旁,又稱為「石狗公」。肉食性,以甲殼類為主食。繁殖季節為春季,會將卵產於膠質球囊中。
是常見的種類,肉質味美,港邊漁市場常見販售。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鮋科(Family Scorpaenidae)
跌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捶打膛,以腳跺地。形容極為悲憤或悔恨。《初刻拍案驚奇》卷三:「東山呆了半晌,捶跌足起來道:『銀錢失去也罷,叫我怎麼做人?』」也作「捶跌腳」。
佛法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oracias garrulus
體長31~32公分。喙灰黑色,腳黃褐色。前額淡褐色,頭部至後頸藍青色,背上紅褐色,肩部藍色;尾上覆羽藍色,喉、部藍青色,飛羽藍黑色,尾羽中央灰色,兩側淡藍色。
共2亞種,分布於歐洲、亞洲及非洲,繁殖於歐洲到中亞及西伯利亞西南一帶,冬季遷徙到非洲。
棲息於溫暖多日照的平地或是低海拔地區,喜歡橡樹森林或是松林,在果園、農地與寬闊河谷地區其數量也很普遍。通常單獨或是成對出現,繁殖期時會佔有領域並驅趕其他鳥類,遷徙時會集結成大群。大半時間站在樹頂或是電線,當發現地面有昆蟲或是其他獵物時,再飛到地面捕捉食物;小獵物直接在地上吃掉,較大者則帶回樹頂,等獵物不動時再吃掉。以甲蟲為主食,也吃蚱蜢、蝗蟲、蜜蜂等其他較大型昆蟲,偶爾吃蠍子、馬陸、蛙類、蛇或是鳥類。善於飛行,在領域的展示飛行中,伴隨著鳴聲,雄鳥大幅度地拍翅,飛到高空之後幾乎垂直地下降,接著平飛並左右翻滾,這個程序可以連續重複數次。築巢於離地約5~10公尺老松樹或橡樹的樹洞或是啄木鳥的巢洞中,...
鳥綱(Class Aves)
佛法僧目(Order Coraciiformes)
佛法僧科(Family Coraci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飾的種類最多,且幾乎所有貴重的寶石、金銀箔片、制錢等都掛於前以為展露。大型的飾稱為zaka。由多種木珠、骨珠、植物種子的硬殼、木片或黃色琉璃珠、紅磚色琉璃珠(mowlag)以及銀製的圓片串成,長度有時長到及膝。另外也有以瑪瑙、子安貝、鸚鵡螺其它材質製作的飾。 瑪瑙(zaka)在達悟族中是最為名貴的,傳統習俗中,母親會在女兒出嫁時,將瑪瑙傳給女兒。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