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49.9988 ms
共 12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蠕紋裸胸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ymnothorax kidako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46)
尖牙;上、下頜齒單列;鋤骨齒單列,且數量僅5顆左右。魚體底色為黃或褐色,周身環繞許多如樹枝狀蠕動之暗褐色條紋。臀鰭具有白邊,嘴角具有黑痕。中等體型的鯙類;體長可達80公分。
僅見於西太平洋日本南方的琉球群島至菲律賓一帶海域。在臺灣見於基隆、澳底、南方澳、小琉球、澎湖及淡水附近海域。
棲息於亞潮帶珊瑚岩礁海域;以魚類或頭足類為食。可生活於水溫較低的溫帶水域中。曾有文獻報導本種有雌雄個體尾部交纏,頭部昂揚相對的生殖求偶行為。
大多提供作為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
玫胸白翅斑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eucticus ludovicianus
體長約20公分。喙厚實,為灰黃色,上喙略偏灰色,腳灰色。雄鳥的繁殖羽較亮麗,頭部至背部、尾羽黑色,尾下白色。翅膀有2條白色翼帶。上胸部有倒三角形紅褐色區塊,胸部其他部分和腹部為白色,腹側有黑斑,繁殖期結束之後會更換成較暗淡的羽色。雌鳥羽色偏灰褐色,頭部大致為褐色,頭頂灰褐色,眉線白色,下頜白色有深色縱紋。背部至尾羽褐色,翅膀有2條白色翼帶,次級飛羽末端白色。胸部至腹部為褐色有灰褐色縱紋,至腹部時逐漸轉為白色。
分布於美洲,繁殖區為北美洲落機山脈以東,冬季時遷徙至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
樹棲性,棲地為開闊的次生林,以及水域邊緣的樹木。對花、嫩芽有偏好,也吃甲蟲、蚱蜢、蚇蠖、種子和一些果實,在遷徙的季節常常造訪飼鳥台。在繁殖期初期,雄鳥常常在飛行時鳴唱,以吸引雌鳥,雌鳥也會鳴唱,但是曲調較短而輕柔,求偶時的雄鳥和雌鳥經常輕觸鳥喙。鳥巢杯狀,築於樹上,材料為樹枝和草,內襯較細的材料。雌鳥和雄鳥分擔孵卵以及育雛的工作,但是當雌鳥孵第2窩卵時,雄鳥會負起照顧雛鳥的責任。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主紅雀科(Family Cardinalidae)
|
班第氏裸胸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ymnothorax berndti (Snyder, 1904)
上、下頜尖長,末端略呈勾狀。頜齒、鋤骨齒皆為單列。嘴角具有黑痕;眼虹彩淡黃色;魚體黃白色,周身環繞粗黑波浪狀條紋,許多條紋更相互連結成網狀,頭部和身體粗條紋間皆密布網狀的細黑條紋。臀鰭黑色且具有白邊。記錄中本種全長可達1公尺,但一般常見的體長為50~70公分。
日本伊豆半島以南海域、馬里亞納群島,夏威夷。在臺灣見於基隆、南方澳、成功及澎湖一帶海域。
棲息的水層較深,在臺灣底延繩釣一般釣獲本種的深度為50~150公尺。本種活體身上曾發現大型魚蝨的寄生症。人為水族環境中飼養不易,可能是環境因子(如壓力、水溫、光線等因素)相差過大,導致其難以適應而行為較呆滯。
多作為食用。
T0000000001--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T0000000020--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T0000000101--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T0000000090--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T0000000111--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T0000000116--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T0000000129--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T0000000139--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T0000000144--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T0000000147--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
裸胸鮋(伊豆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corpaena izensis (Jordan et stark, 1904)
頭部無麟,頭頂有一橫凹溝,總蓋骨、吻部與眼眶中央上方有短小皮瓣,眶前骨下緣最後一棘垂直向下。口大,齒利,腭骨有齒。胸鰭上腋部有扁平皮瓣,其軟條數目是鮋屬中最多的,約17~20條。除胸部裸露無鱗外,魚體其餘部分均被櫛鱗,故被稱為「裸胸鮋」。無鰾。體紫紅色其上散有蠕狀斑紋,體側下半有金色光澤,腹部白色,背鰭硬棘部分有一黑斑,體型可達30公分,屬於中大型鮋魚類。棘有劇毒。
日本、韓國、中國沿海及台灣東北部海域。
生活在100~150公尺泥沙底質的水域,是鮋科當中棲息較深的種類,外型似石,常隱伏於岩礁旁,又稱為「石狗公」。肉食性,以甲殼類為主食。繁殖季節為春季,會將卵產於膠質球囊中。
是常見的種類,肉質味美,港邊漁市場常見販售。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鮋科(Family Scorpaenidae)
|
藍胸佛法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oracias garrulus
體長31~32公分。喙灰黑色,腳黃褐色。前額淡褐色,頭部至後頸藍青色,背上紅褐色,肩部藍色;尾上覆羽藍色,喉、胸部藍青色,飛羽藍黑色,尾羽中央灰色,兩側淡藍色。
共2亞種,分布於歐洲、亞洲及非洲,繁殖於歐洲到中亞及西伯利亞西南一帶,冬季遷徙到非洲。
棲息於溫暖多日照的平地或是低海拔地區,喜歡橡樹森林或是松林,在果園、農地與寬闊河谷地區其數量也很普遍。通常單獨或是成對出現,繁殖期時會佔有領域並驅趕其他鳥類,遷徙時會集結成大群。大半時間站在樹頂或是電線,當發現地面有昆蟲或是其他獵物時,再飛到地面捕捉食物;小獵物直接在地上吃掉,較大者則帶回樹頂,等獵物不動時再吃掉。以甲蟲為主食,也吃蚱蜢、蝗蟲、蜜蜂等其他較大型昆蟲,偶爾吃蠍子、馬陸、蛙類、蛇或是鳥類。善於飛行,在領域的展示飛行中,伴隨著鳴聲,雄鳥大幅度地拍翅,飛到高空之後幾乎垂直地下降,接著平飛並左右翻滾,這個程序可以連續重複數次。築巢於離地約5~10公尺老松樹或橡樹的樹洞或是啄木鳥的巢洞中,...
鳥綱(Class Aves)
佛法僧目(Order Coraciiformes)
佛法僧科(Family Coraciidae)
|
胸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胸飾的種類最多,且幾乎所有貴重的寶石、金銀箔片、制錢等都掛於胸前以為展露。大型的胸飾稱為zaka。由多種木珠、骨珠、植物種子的硬殼、木片或黃色琉璃珠、紅磚色琉璃珠(mowlag)以及銀製的圓片串成,長度有時長到及膝。另外也有以瑪瑙、子安貝、鸚鵡螺其它材質製作的胸飾。 瑪瑙(zaka)在達悟族中是最為名貴的,傳統習俗中,母親會在女兒出嫁時,將瑪瑙傳給女兒。
|
捶胸跌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捶打胸膛,以腳跺地。形容極為悲憤或悔恨。《初刻拍案驚奇》卷三:「東山呆了半晌,捶胸跌足起來道:『銀錢失去也罷,叫我怎麼做人?』」也作「捶胸跌腳」。
|
人工氣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治療肺結核的方法。用特製的器械把經過消毒的空氣注射到胸膜腔內,使胸膜腔充氣,壓縮肺部,使有病變的部位萎縮而逐漸痊癒。
|
鋪胸納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上半身貼近地面的跪拜禮,表示虔敬與隆重。《西遊記》第一六回:「三藏展背舒身,鋪胸納地,望金像叩頭。」
|
胸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胸膛、胸部。人體軀幹正面上部,內有心臟、肺臟等器官。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