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似低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關似低褶魚的生活習性與生態仍有待研究與調查。
秧雞(台灣特有亞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額、頭頂和後頸紅褐色;背、尾羽和兩翼橄欖褐色,背上密佈白色和黑褐色點斑及橫斑,並隱現黑褐色橫紋;兩翼及尾羽具白色和暗褐色橫斑;頭側、頸側及部灰藍色;頦和喉白色;腹部中央灰白色。雌鳥背面羽色較深,腹部白色更多;虹膜棕紅色或棕褐色;上喙暗褐色,下喙淡紅或橙色;跗蹠和趾橄欖褐色。幼鳥背有深褐色條紋,白色斑紋模糊或沒有,頭頂和頸棕褐色並散佈深棕色條紋,頭側和部灰藍色較淺而雜有橄欖色。雛鳥絨羽黑色,喙、跗蹠及爪亦黑色。
鬼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玩弄鬼計。唐.韓愈〈與孟尚書書〉:「天地神祇,昭布森列,非可誣也。又肯令其鬼行臆,作威福於其間哉!」
寬帶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ymnothorax rueppelliae (McClelland, 1844)
吻部尖長。尖牙;頜齒及鋤骨齒單列,上頜口內眼窩部有3~4個長尖牙。體色為淡褐至白色。體側具有15~19條褐色環帶;在頭部和軀幹前方的環帶在腹部不銜接,或僅略微銜接。暗褐色環帶的寬度和環帶間隔相當;大型標本由於環帶間隔的顏色逐漸加深,環帶愈不明顯。嘴角有黑痕;前鼻管黑色;口內部皮膚黑色。活體成魚頭頂部為黃色。中、小型的鯙類,體長可達80公分。
廣泛分布於非洲東岸、紅海、日本、大堡礁、密克羅尼西亞、薩摩亞及夏威夷等海域。在臺灣見於澳底、成功、蘭嶼、墾丁、小琉球、澎湖等珊瑚礁分布的海域。
性情羞怯;大多數時間皆躲藏在隱蔽物中。小型個體可在珊瑚礁岩岸的潮間帶潮池中被發現,魚體呈半透明;隨成長體色逐漸加深,頭頂部逐漸轉黃。喜歡捕食魚類。
可供食用。顏色及斑紋漂亮,可飼養、玩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啄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約9cm。雌雄鳥異型。雄鳥頭部及背面為帶藍色光澤的近黑綠色,頦白色。喉至上橙紅色,下、腹部及尾下覆羽為淡黃褐色,腹中央有一道藍色縱帶,側藍灰色。雌鳥頭及背面橄欖綠色,略帶藍色,肩部尤其明顯,腰及尾上覆羽淡黃色。腹面米黃色,脇較黃且略帶藍色,尾下覆羽白色。眼黑褐色。喙短而直,成鳥黑色,幼鳥為橙色。腳黑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頭頂到部為止的人像。
隔藻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ylum:Bacillariophyta 矽藻門 Class:Bacillariophyceae 殼縫綱 Subclass:Bacillariophycidae 殼縫亞綱 Order:Mastogloiales Family:Mastogloiaceae
屏頂螳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邵氏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中等體型,體高較小,肛門接近魚體長中間點。牙齒為尖牙狀,上下頜齒通常單列,但在齒骨前段及主上頜骨的部位為雙列。魚體及各鰭構造為淡褐色,體側至少具有3列暗褐色的大型斑塊,背鰭上僅有些許的暗褐色小點,上下頜、嘴角及腹部的顏色較淡,頭部的前段缺乏大型的暗色斑塊。鮮活時,其眼虹彩呈現黃至橘色,魚體表的斑塊呈現暗紅褐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運動器材。上面裝有彈簧,練身時雙手用力將它拉開,可使部和臂部的肌肉變得結實。也稱為「拉力器」。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