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0.936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無微不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微不至」典源作「靡微不周」。魏了翁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從小聰明伶俐,十五歲就嶄露不凡的才華,後來考中進士,一直在朝廷內擔任要職。了翁為官盡忠職守,加上學問淵博,因此聲望極高,深受寧宗、理宗兩位皇帝的重用。理宗時被任命為禮部尚書,時而上書皇帝力陳時弊。理宗相當信任他,時常與他討論國事,徵他的意見。如此引起其他大臣的妒忌,合謀排擠他,讓他不安於位。於是向皇帝上書說朝中大臣只有魏了翁了解軍事,建議他去督視京湖軍馬,並授予江、淮二府督府之職務。此事引起舉朝震驚,眾臣認為這項派任不合規定,紛紛上書阻止,還有其他身分符合的大臣爭取這項任務。當時邊塞有敵軍來犯,理宗為此相當煩惱,了翁為了不再增加皇帝的...
如數家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清.李伯元《南亭筆記》卷一○:「(吳大澂)有時判事,亦書大篆,胥吏不能識,持而問,吳指之如數家珍。」
凱勒(J._Keller)ARCS動機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起注意(Attention)─吸引學生的興趣和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教學策略─提供變化性激發求知需求擅用問技巧切身相關(Relevance)─滿足學生個人的需求和目標,使他產生積極學習態度。教學策略─聯結熟悉事物學習目標為主配合學生特性建立信心(Confidence)─幫助學生建立起能成功的信心,相信自己有掌握是否能完成他的能力。教學策略─明定成功的標準及期待提供自我掌控的機會提供成功的機會感到滿足(Satisfaction)─學生能因著成就而得到內在和外在的鼓勵和報償。教學策略─提供一顯身手的機會提供回饋與報償維持公平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到底、終於。如:「有志者事竟成。」唐.李〈贈織錦人〉詩:「札札機聲曉復晡,眼穿力盡竟何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問、責問。如:「反詰」、「盤詰」、「詰」。《左傳.僖公十五年》:「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車敗。』詰之,對曰:『乃大吉也。三敗,必獲晉君。』」唐.韓愈〈進學解〉:「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
世外桃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誌:記錄、記載。 (24) 規往:計畫前往。 (25) 尋:不久、隨即。 (26) 問津:探、洽問。津,渡口。
一意孤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我行我素,固執己見,剛愎自用,師心自用,獨斷專行反義:言聽計從,從善如流,擇善而從辨似: 「一意孤行」及「我行我素」都有不管他人意見,只照自己的心意去做的意思。 「一意孤行」側重於固執、專斷;「我行我素」側重於依照自己的心意行事。 一意孤行 我行我素 辨似例句 ○ ㄨ 這事恐得先徵大家的意見,不宜~。 ㄨ ○ 他老把襪子反著穿,縱然被人嘲笑,他仍然是~。
呆若木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天後齊王問:「可以了嗎?」他回答道:「還不行!牠看來還是很驕傲,很容易衝動。」又過了十天,齊王再度問,他仍說:「還是不行!別的雞鳴叫,牠就跟著叫,不夠沉著。」再過十天,齊王再問,他又說:「還是不行!牠的氣勢還太旺盛。」終於在十天後,齊王再問時,他說:「可以了!牠現在對於其他同伴的鳴叫毫無反應,沈穩的態度使牠外表看來像是隻木製的雞,可說是已具備了完善的戰鬥力。我想別的雞只要看到牠的樣子,一定不敢應戰,轉身就跑。」後來,這隻雞果然百戰百勝。莊子的這則故事裡,其實是以那隻看似「木雞」的鬥雞來比喻人學養高深,態度穩重,從而故有「木雞養到」之語。但後人又取「木雞」不動的停滯模樣形容失神的樣子,後來「...
一鼓作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魯軍乘勝前進,追趕落敗的齊軍,把齊軍趕出了魯國,獲得最後的勝利。魯莊公就問曹劌這麼做的原因何在?曹劌說:「打仗是憑著一股勇氣,第一通鼓響時,士兵的勇氣最旺盛,第二通鼓響,士氣就會稍微衰退,等到第三通鼓響,應戰的勇氣就已經消失殆盡了!這次和齊軍作戰,他們擊了第三通鼓,我們才擊第一通鼓,正是敵人的勇氣大減,而我們士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我們才能打敗敵人。然而像齊國這樣的大國,用兵是很難猜測的,我擔心他們會有埋伏,所以下車查看,看到他們的車跡混亂,旗幟也散亂地倒下時,可以斷定他們是真的被打敗了,才敢放心地乘勝追擊。」後來原文中的「一鼓作氣」,就被用來比喻做事時要趁著初起時...
旁敲側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鄭令想到某甲拖欠稅賦,要衙役去追討,某甲即刻交錢,還說這是賣東西換來的錢。新鄭令要衙役喚某甲的鄰居來問,某甲的鄰居辯說不知,新鄭令氣得說:「你們一定是同夥的,我看非用刑不可!」鄰人害怕了,馬上招出某甲搶張姓商人錢的事實。新鄭令記性超群,想到某甲欠稅未還,才能破了這個案子。文末清人但明倫評論說:「有些事無法馬上弄明白,但總會透露出一些端倪,口舌之爭常是沒有結論,非得運用一些方法,旁敲側擊,間接地探取實情,這樣真相就能夠明白了。」「旁敲側擊」指不從正面,而從旁去敲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