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819 ms
共 2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農民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三十年,在重慶舉行第一次全國農林行政會議。出席代表一致認為我國以農立國,農林部呈奉行政院核定,以每年農曆立春日為農民節,於次年正式施行。也作「農民日」。
|
盂蘭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意為倒懸。指餓鬼道眾生活在像被倒吊般的痛苦中。為梵語Ullambana的音譯。佛教徒於僧團結夏安居結束日(農曆七月十五日),用豐盛的供品,供養三寶以救先人倒懸之苦,相傳是出自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盂蘭盆經》述說其事。在唐時,已將「盆」解為盛食物的器具,宋代民俗便演變成中元節祭祀祖先及占候之物。用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面編織成一個盆碗形以放紙錢等物的器具,稱為「盂蘭盆」。除了作祭祀之用外,在焚燒後,看盆倒所向,也可以占氣候。
|
小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二十四節氣之一。是農曆十二月初旬的節氣,在冬至過後的第十五天,約當國曆一月六日或七日。因此時天候寒冷而得名。
|
上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以前定農曆的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有修禊之俗,臨水洗濯,以滌除不祥。魏晉以後,則改在農曆的三月三日。《續漢書志.第四.禮儀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于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
|
划龍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端午節的慶祝活動。按照習俗,農曆五月五日這天,眾人組成船隊,划動雕刻成龍形的木舟,彼此競賽,以紀念投江自殺的愛國詩人屈原。
|
糊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燈,通知各方亡魂前來享用祭品,一盞盞火光從白紙中透出,壯觀的場面中,也透露出子孫對祖先的祝福之情。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佛教的盂蘭盆節,起源自「目蓮救母」的故事。根據《盂蘭盆經》記載,某日佛陀的弟子目蓮神遊地獄,發現自己的母親因為對僧人不敬,在地獄受餓鬼之苦,自己卻救不了母親。悲傷的目蓮請示佛陀,佛陀指示目蓮集眾僧之力,在七月十五日準備飯食、百味五果、盥洗用具與香油等物品,置於盆中,可使父母脫離苦難、獲得福報。(註1)之後民間也開始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
|
好兄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俗稱無主的鬼魂。如:「農曆七月俗稱鬼月,民間各地舉行大拜拜,以祭祀好兄弟。」
|
新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農曆新年。《紅樓夢》第五三回:「門下莊頭烏進孝,叩請爺奶奶萬福金安,併公子小姐金安,新春大喜大福。」
|
潮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潮水洶湧奔騰。[例]每到農曆八月十五日前後,錢塘江江水潮湧如萬馬奔騰,十分壯觀。
|
盂蘭盆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徒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齋僧、拜懺、放焰口等活動,以超渡祖先及餓鬼道眾生的法會。參見「盂蘭盆」條。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