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毗盧遮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牟尼佛的三身之一。但由於對譯名了解的分歧,所以有不同的解釋。華嚴宗和密宗同樣認為,毗盧遮那和盧舍那只是音譯全稱和略稱的差別。華嚴宗以毗盧遮那是釋牟尼佛的報身,而密宗以是法身。天台宗和法相宗則將毗盧遮那和盧舍那分開。天台宗以毗盧遮那是釋牟尼的法身,盧舍那是報身;法相宗以毗盧遮那是釋牟尼佛的百性身,盧舍那是釋牟尼的受用身。也譯作「遍一切處」、「大日」、「盧舍那」、「光明遍照」、「遮那」。
四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釋牟尼總括一切生死涅槃的因果及應取應捨之道,提出苦、集、滅、道四諦的教法。因這四項教法是真實、無錯亂,所以稱為「四諦」。苦諦謂生死輪迴是痛苦、不圓滿;集諦謂產生痛苦的原因;滅諦謂痛苦的息滅;道諦謂息滅痛苦的方法。四諦間的關係:苦諦是結果,集諦是原因,滅諦是結果,道諦是原因,苦、集應捨棄,滅、道應取應行。《中論》卷四:「以無四諦故,見苦與斷集,證滅及修道,如是事皆無。」也作「四聖諦」。
心驚膽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驚膽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心驚膽戰」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典源出自〈維摩詰經講經文〉。其中有一段敘述維摩詰假稱身患疾病,藉著眾人來探視他時,得以教化眾生。釋世尊也派他的弟子前去探視,但是大家都因為維摩詰的辯才太了得,沒有人想要代表去探視。於是世尊要彌勒菩薩去探視維摩詰,彌勒菩薩回答世尊說:「世尊,我恐怕也不能勝任。因為我曾在兜率天宮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修習到得不退轉法時,維摩居士的對我的一段反論,現場的人聽了後,都同時證入無生法忍的境界。當時,我覺得十分慚愧,憂慮惶恐,對自己的不足感到驚慌害怕。我與他的境界實在是差太遠了,所以恐怕沒有辦法代表大家去探視維摩居士,...
大慈大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慈,佛家用語,指愛一切眾生;大悲,指拯救一切受苦難的人。「大慈大悲」形容救度眾生的廣大慈悲。《五燈會元.卷一.釋牟尼佛》:「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亦形容人心腸好,非常慈悲。《水滸傳》第四回:「萬望長老收錄,大慈大悲!看趙某薄面,披剃為僧。」
竺道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摩羅什的著名門徒之一。  他主張佛性人人“本有”,認為法顯所譯六卷《泥洹經》經義不夠圓滿,提出一闡提,即佛教用來稱呼不具信心,斷了成佛善根的人,也可成佛。此說受到“舊學僧黨”的攻擊,被逐出建康。後來大本《涅盤經》在涼州譯出,其說得到證實,於是在廬山宣講此經。他的頓悟成佛之說,在南北朝初期曾風行一時。  竺道生是涅盤思想的追隨者、倡導者,他融彙毗曇學、般若學和涅盤學三者來發揮其涅盤佛性思想,時人稱其為“涅盤聖”。   著作道生的著作,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佛經義疏,有《維摩經義疏》、《妙法蓮華經疏》、《泥洹經義疏》、《小...
梵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印度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創造神。與溼婆、毘溼笯成三位一體。雖然一切萬物皆從祂而來,但魔鬼、災難也是祂創造的,所以在三位中地位並不高,在佛教中,梵天是釋牟尼的右脅侍,身高四十五里長,住色界初禪天,是佛教護法神之一。也稱為「大梵天」、「大梵天王」。
徐霞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述。 著作《徐霞客遊記》即是徐霞客自述其遊歷、見聞、遭遇以及抒發情緒、感懷的日記。徐霞客的足跡東至落山,西至騰衝西境,南達廣東,北到盤山。遍及大部分的中國國土。途中多有困厄、危難、摯友逝世、奴僕叛逃、命在旦夕、店家訛騙、盤纏用盡等等情況發生,但依然未曾動搖徐霞客的意志,他不僅完成了自己的旅程,也替後世子孫保留了明末中國的部分面貌。作者以文人特有的敏銳觀察力、細膩優美的詞藻忠實地紀錄所見所聞,不僅是對風光景緻的形容,更有對人文的關懷感嘆。或許作者無力讓時間的洪流停止不動,保留明代一切原貌,但是作者卻以自己的方式使部分的歷...
王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除了那篇有名的《益州夫子廟碑》外,其餘九篇全是為佛寺寫的碑文;而《王子安集》中的最後兩篇則是《釋如來成道記》和《釋佛賦》。《釋如來成道記》是一篇很長的賦體文,講述釋牟尼佛發心修道和最後成道的經過。由於其中用到大量的佛家專門詞語,一般人很難看懂,所以有名的錢塘慧悟大師專門為它寫了詳細的注解;原...
羅加諾公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法、比、英、義互相保證西歐和平的一系列協定的總稱。於西元一九二五年十月十六日在瑞士羅加諾(Locarno)草簽,十二月一日在倫敦正式簽字。條約規定《凡爾賽條約》固定下來的德、比和法、德邊境界不可侵犯;除合法防禦或履行國際聯盟義務外,德、比、法絕不互相進攻,以和平手段解決彼此間的爭端。也譯作「洛諾公約」。
祇樹有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祇樹,為祇樹給孤獨園的省稱,此園是釋牟尼佛在舍衛國說法時的住處。祇樹有緣指和佛法有緣,暗示適合出家修行。明.陳汝元《金蓮記》第四齣:「漫言祇樹有緣,落得浮萍無定。」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