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普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位大乘佛教的菩薩。是菩薩大行的代表。在中國佛教圖像,常為釋牟尼佛的右脅侍。其塑像多騎白象,與左脅侍文殊騎獅子相對。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
八思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藏薩斯人,本名羅追堅參。八思巴為其蒙語稱號,義為聖童,為西藏薩派第五祖,曾任元世祖忽必烈帝師,管理全國佛教事宜及西藏事務。至元年間,奉詔製蒙古新字。見《元史.卷二○二.釋老傳.八思巴傳》。
膽戰魂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驚膽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心驚膽戰」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典源出自〈維摩詰經講經文〉。其中有一段敘述維摩詰假稱身患疾病,藉著眾人來探視他時,得以教化眾生。釋世尊也派他的弟子前去探視,但是大家都因為維摩詰的辯才太了得,沒有人想要代表去探視。於是世尊要彌勒菩薩去探視維摩詰,彌勒菩薩回答世尊說:「世尊,我恐怕也不能勝任。因為我曾在兜率天宮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修習到得不退轉法時,維摩居士的對我的一段反論,現場的人聽了後,都同時證入無生法忍的境界。當時,我覺得十分慚愧,憂慮惶恐,對自己的不足感到驚慌害怕。我與他的境界實在是差太遠了,所以恐怕沒有辦法代表大家去探視維摩居士,...
西藏佛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約西元七世紀起在西藏發展的佛教。為佛教三大傳統之一,以藏文為聖典語言。原只盛行西藏、蒙古,如今弘揚全球。其教學特色在綜合小乘與大乘的波羅蜜多乘、金剛乘,見解上以中觀為究竟,法門則以密續為主流。藏經分《甘珠爾》、《丹珠爾》兩部分,前者指佛語,包括經和律,後者乃是印度佛教大師的論著。主要教派有寧瑪、噶舉、薩、格魯四宗。各有嚴密的寺院組織和學經制度。俗稱為「喇嘛教」。
悉達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為梵語siddhārtha的音譯。為釋牟尼未出家前的本名。
部派佛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牟尼佛涅槃百年後,佛教僧團明顯的出現分裂,直到大乘佛法流行前後為止,約五百年間,稱為「部派佛教」。這段時期,佛教僧團分化成十八部(或更多),各部派間所遵行的戒律不同,學說互異。但早期的佛經都在這時完成結集。有的學者比較謹慎的將釋尊以來,到部派時期佛教稱為「早期佛教」。
佛誕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紀念釋牟尼佛誕生的節日。參見「佛誕節」條。
富樓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pūramqitrāyanīputra)的略稱,為梵語pārna的音譯。意譯為滿慈子。毗羅衛人,國師婆羅門之子。先與朋友出家修苦行,釋成道後,前往歸依,善於分辨佛義,廣宣法理,被稱為「說法第一」。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文成公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太宗的宗室女(?~西元680),貞觀十四年嫁吐蕃王棄宗弄贊,信佛教,自中國鑄釋佛迎奉之,自是佛教始行於吐蕃(即今之西藏)。
佛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牟尼佛圓寂火化後,未銷毀的牙齒。《梁書.卷五四.諸夷列傳.西北諸戎》:「中大通二年,遣使獻佛牙。」《水滸傳》第四五回:「和尚道:『請娘子去小僧房裡看佛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