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七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將釋牟尼之前的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葉佛和釋牟尼佛合稱為「七佛」。《長阿含經》卷一:「七佛精進力,放光滅闇冥。」也稱為「過去七佛」。
地藏菩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菩薩。四大菩薩之一。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說法,他原是婆羅門子,曾祈求釋牟尼幫他邪惡的母親脫離地獄。後誓度盡地獄中一切眾生。他被認為是菩薩大願的代表。雖然《地藏菩薩本願經》可能是中國人撰寫的,但不會因此影響中國佛教徒對他的信仰。傳說他曾化身投生新羅國王族,姓金名喬覺,出家來華,入九華山,居數十年圓寂,肉身不壞,因此九華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道場。地藏菩薩的像多作比丘相,有光環,兩眉間蓄髮一簇,手持法杖。也作「地藏」、「地藏王」、「地藏王菩薩」。
三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大乘佛教謂佛身有法身、報身和化身三種。法身指一切現象的真實性,也稱為「自性身」。報身指佛淨土世界中的佛身,也稱為「食身」、「受用身」、「應身」。化身為教化利益凡夫眾生而現出的形象,如釋牟尼佛,也稱為「變化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依世俗諦隨機所現說有三身,法身空理,報身空智,利物所現名變化身。」
難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梵語Nanda的音譯:(1)釋牟尼佛的異母弟。從釋尊出家,但猶難忘其妻,常回妻處。後來以釋尊方便教化,斷離愛欲,證阿羅漢果。在佛弟子中被稱為「調和第一」。(2)唯識十大論師之一。以主張種子是由現行的薰習而產生之學說而聞名。
膽驚心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驚膽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心驚膽戰」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典源出自〈維摩詰經講經文〉。其中有一段敘述維摩詰假稱身患疾病,藉著眾人來探視他時,得以教化眾生。釋世尊也派他的弟子前去探視,但是大家都因為維摩詰的辯才太了得,沒有人想要代表去探視。於是世尊要彌勒菩薩去探視維摩詰,彌勒菩薩回答世尊說:「世尊,我恐怕也不能勝任。因為我曾在兜率天宮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修習到得不退轉法時,維摩居士的對我的一段反論,現場的人聽了後,都同時證入無生法忍的境界。當時,我覺得十分慚愧,憂慮惶恐,對自己的不足感到驚慌害怕。我與他的境界實在是差太遠了,所以恐怕沒有辦法代表大家去探視維摩居士,...
閉造出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說法,一佛代表的是存於自性中的佛身,二菩薩代表的是欲證成佛身所需的條件。就其代表人物來說,一佛是釋牟尼佛,二菩薩分別指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修行。透過智慧開悟後,還須勤於修行,才能使本就存有的佛性透顯出來。未證成佛身時,即為三者未能融合,此時一佛二菩薩似乎是三個個體;當證成佛身時,三者則合為一體。欲修行者,必須先了解這個道理,然後順應因緣來修行,如此便能與佛祖最初的修行相應和。這就好像雖然關起門在家製造車子,但因為依循著一定的規則,所以成品能完全符合應行的軌跡。「閉門造車」這句成語在這裡原是用來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後則轉用於比喻凡事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切...
娑婆世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稱釋牟尼佛所教化的世界。也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參見「娑婆」條。
佛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和道教。因為佛教由釋牟尼佛創立,而道教尊老子為教主,所以用佛老來代表佛教和道教。
教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宗教的創始者。如佛教的釋牟尼,回教的穆罕默德。
西非(West Afric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