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摩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用手撫摩頭頂,表示喜愛或情意懇切。釋牟尼佛以大法囑付摩訶薩時,用右手摩其頂,故後世佛教授戒時,也摩受戒者的頂,傳為定式。唐.張南史〈秋夜聞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詩:「禪師幾度曾摩頂,高士何年更發心。」《水滸傳》第四回:「監寺引上法座前,長老用手與他摩頂受記。」
二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佛教上指密教以十六數表圓滿無盡,故稱為「二八」。唐.才〈淨土論序〉:「然則二八弘規,盛乎西土。」
林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維護封建禮教,指責青年人「欲廢黜三綱,夷君臣,平父子,廣其自由之途轍」,但卻又將與封建禮教不相容的《茵小傳》整部譯出。林紓的古文論,以桐城派提倡的義法為核心,以左、馬、班、韓之文為「天下文章之祖庭」,以為「取義于經,取材于史,多讀儒先之書,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滅之光氣」。但卻又看到了桐城派的種種弊病,反對墨守成規,要求「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他認為學桐城不如學左、庄、班、馬,韓、柳、歐、曾。並且以為在學習中應知變化,做到能入能出。林紓青年時代便關心世界形勢,認為中國要富...
泥牛下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泥牛入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祖堂集》共二十卷,為南唐時釋靜、釋筠二位禪師所編,是重要的禪宗史料。內容輯錄過去七佛、初祖大葉至三十三祖慧能,及青原下八世雪峰義存之孫徒、南嶽下七世臨濟義玄之孫徒,共二百五十餘人。本集早於《景德傳燈錄》,為現存最早的綜合禪宗史傳,亦為後世諸燈史之所據。本集以史實立傳,編錄諸位禪師的機緣法語,是古代佛門公案之集成,並收錄偈、頌、歌、行等禪文學,以及朝鮮禪宗的史料。北宋以來,本書亡佚,現存為西元1912年於韓國伽耶山海印寺發現之版本。在《祖堂集》卷六記載了一段小故事,洞山良价禪問漳州龍山和尚:「和尚你是領悟了什麼道理,所以能住在這座山裡面?」龍山和尚...
大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千大千世界的簡稱。參見「三千大千世界」條。北魏.文成帝〈修復佛法詔〉:「況釋如來,功濟大千,惠流塵境。」
紀伯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先知》是紀伯倫巔峰之作,一經出版就轟動了全世界,譯文多達五十幾種語言,歐美評論家將它與泰戈爾的《吉檀利》相提並論,稱之為「東方最美妙的聲音」。它超越時空、國界的限制,展現人類共同的情感,滿足不同心靈的需求;它富於音韻之美的文字,宛如天籟之音,傳達出人生的真理,讓所有困頓彷徨的人們,得到慰藉與鼓舞!1923年,紀伯倫的英文散文詩集《先知》出版,奠定他在文學史上不朽的地位。從此,阿拉伯語系和英語系民族都知道紀伯倫的存在。美國人曾經稱譽他為「像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並將其作品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芝加哥郵報將...
法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五眼之一。能分明的洞觀,一切因緣生起的諸現象。《五燈會元.卷一.釋牟尼佛》:「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於汝,汝當護持。」
目犍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全名為摩訶目犍連。釋牟尼佛的弟子。古印度摩揭陀國土舍城人。從釋牟尼佛出家,成為釋尊的十大弟子。以神通第一著稱。後被反佛教的婆羅門打死。在佛教雕像中,常侍立在釋尊左邊。相傳其神通廣大,曾入地獄救母。也稱為「目連」、「大目犍連」。
笈多王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薩爾納特的窣堵坡(一種拱型圓頂的神殿),據說,這裡就是佛陀首次講經的地方。印度偉大的詩人和劇作家梨陀娑,在鳩摩羅笈多執政的年代(415~455年),寫下許多優美的抒情詩篇。音樂和舞蹈的發展特別的印度典型,印度教和佛教的雕刻藝術也成為後來藝術的典範。語法學家所創立的梵語,本來是為宗教的目的而服務,但卻成為古典文學的工具,為全印度有教養的上層人士所通曉。並且設有許多學術中心,建立了一些優秀的學院。位於那爛陀的佛教學院,吸收來自整個亞洲的大學生。印度的學者在這樣的學府裡研究和教授神學、哲學、邏輯學、文法學和醫學。 關鍵字...
亞述帝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六百多年,米底、埃及等地先後獨立,而巴比倫地區的希望恢復古巴比倫文化傳統的獨立運動也一直在進行。最後勒底人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並與米底結盟,最後在西元前六一二年,柳國聯合消滅了亞述,瓜分了亞述帝國的疆土。(註一)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亞述帝國Keyword:Assyrian Empire 參考資料曾秉赫(2011)。圖解世界七大古文明(初版)。新北市:華威國際。P.55(註一)黃碧君 譯(2005)。圖解古文明(初版)。台北市:易博士文化出版。P.68-71(註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